中国

经济日报:在化危为机中统筹实现双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浙江考察时强调,“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要“善于从眼前的危机、眼前的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内外形势变化和风险挑战的敏锐洞察,充分体现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的辩证思维,增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变压力为动力、在化危为机中统筹实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的信心与勇气。   任何危机都是“危”与“机”的并存。不抓机遇,抓不住机遇,剩下的就只有“危”;善抓机遇,抓得住机遇,就能经受住考验,从逆境中获得更加强劲的成长力量。历史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是在化重大危机为发展机遇中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战略突破,推动着历史的演进。   秉承一以贯之的辩证思维,面对当下的疫情形势,要看到随着防控工作的不断推进,社会治理体系上暴露出一些短板和弱项,也要看到随着境外疫情的加速扩散蔓延,国际经贸活动受到严重影响,不少企业在需求端和供应端两端承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不可谓不严峻。但是,从一枚硬币的另一面去看,补上短板,就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机遇;战略得当,就是我国加快科技发展、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链集群的新机遇。   危中见机,事在人为。化危为机,需要抢抓时机,把可借之力、可乘之势用足用好,需要集中精力,把决策部署、各项举措落实落细。要在严格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有力有序推动复工复产提速扩面,积极破解复工复产中的难点、堵点,推动全产业链联动复工;要紧紧盯住新的产业增长点,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及时调整和推动未来产业发展,跑出新兴产业的加速度;要抓紧补上公共服务、民生设施、社会治理、应急体系、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短板,进一步强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大供给数量、提高供给质量;要加快突破技术创新薄弱、缺失环节,推进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   经受住疫情的考验,我们更应该增强发展的韧性。只要敢于直面挑战、敢于攻坚克难,尽职尽力、善作善成,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确保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刘云:全面提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能力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把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对此,我们需深刻认识国家粮食安全总体形势,做好科学预判,坚持增强忧患意识和保持战略定力相统一,坚持系统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抓住节点带动系统保障能力提升。正确认识和分析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更好推动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全面提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能力。   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新时代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重要内容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粮食因其具有特殊性、战略性、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一环。我国在发展建设历程中积累了许多极为宝贵的经验,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只要粮食不出大问题,中国的事就稳得住。当前,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也艰巨繁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扎实做好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工作是我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基础性工作,是确保经济社会安全运行的“基本盘”。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连续稳定保持高产,基本解决了“吃得饱”的问题,但人民不断增长的高质量食物需求与粮食供给总量不充分、结构不平衡的矛盾也日益凸显。随着我国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城镇化步伐持续加快,在米面消费保持稳定的基础上,肉蛋奶等高蛋白食物和植物油、食糖的社会需求持续增加。受国内资源禀赋、农业基础条件和生产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我们靠增加农业投入来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空间越来越小。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认识到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新时代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重要内容,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麻痹松懈、轻言过关。   牢固树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信心和决心   我国通过艰苦奋斗、持续探索,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世情、国情、农情、粮情出发,提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并明确了主攻方向,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强化科技支撑、出台惠农政策、推进农村改革,着力破除与现代农业不相适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障碍,在农业生产体系、组织体系和经营体系方面持续释放活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不断迈上新台阶,由供给全面短缺转变为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综合生产能力也稳步提升。从1949年到2018年,粮食产量从2263.6亿斤提高到13157.8亿斤,增加了1万多亿斤;平均亩产从68.6公斤提高到374.7公斤,增加了4倍多;人均粮食占有量从209公斤增加到470多公斤,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方兴未艾,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也由改革开放之初的27%提高到2018年的58.3%。城乡居民的餐桌越来越丰富、食物的品质越来越优良。实践证明,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上,我们具有强大的优势。   当前,推动农业生产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工作还存在一些短板。比如,从农业经营模式看,分散经营的格局尚未发生根本改变;从适应消费结构升级需要看,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产业链还有待进一步打通;从农业生产成本和效率看,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尚且不足;从农业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看,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压力;等等。但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主流辨支流,这些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这些困难都是前进中的困难,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就能通过化解矛盾、破解难题打开保障粮食安全的突破口和新局面,让中国人的饭碗装满优质中国粮,同时也能为解决世界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中国方案。对此,我们需牢固树立坚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信心和决心。   着力提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能力和本领   增强政策稳粮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接连发布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始终坚持强农惠农的政策取向。从取消农业税,到实施种粮补贴、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玉米大豆目标收购价等,一系列政策极大地鼓舞和保护了地方以及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面向未来,我们还需持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研究制定适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特点的税收优惠政策,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和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举措,加快构建新型农业补贴政策体系,着力通过全方位大力度的政策支持,稳住农民种粮收益预期和合作经营方式,稳住主产区和功能区这两大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保障的“基本盘”,保供给、稳物价、惠民生、增信心。   增强产业兴粮能力。通过农业与农产品加工、流通和服务业等融合发展,推动产业跨界融合、要素跨界流动、资源集约配置,是我国由粮食生产大国迈向粮食产业强国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粮食价值链、打造粮食供应链,大粮食、大产业、大市场、大流通的发展格局不断推进。下一阶段,我们要进一步健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中粮集团等国际化大粮商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联合体的作用,因地制宜发展多样性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即由分散化、粗放型、高消耗的传统农业向规模化、现代化、专业化的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推动建成适应我国国情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   增强科技强粮能力。粮食问题,从生产方式和手段来说是技术问题,需要科技的支撑。据测算,在生产条件相同、投入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提高农业技术到户率,粮食单产可以提高10%。多年来,以先进技术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确保大国粮仓根基牢固,是我国粮食生产战线努力追求的目标。但也要看到,我国农业科技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无论是在种子培育、病虫害防治、信息机械方面,还是在产品结构、品质品牌等方面,尚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对此需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在创新驱动发展上下功夫。具体来看,要加快实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建设农业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基地,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平台,加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建立健全农业科研成果产权制度,为粮食生产插上农业科技的“翅膀”,让科技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推进器”。   增强海外谋粮能力。利用国际市场适度进口以满足国内需求,既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明确要求,也是国际社会的通行做法。近年来,以中粮集团为代表的粮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2014年以来,中粮集团积极构建全球粮油购销网络,在巴西、阿根廷等全球粮食核心产区拥有了仓储、港口物流设施等一批战略资源。但总体上看,我国农业“走出去”仍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尚小、能力偏弱,在全球农产品市场的地位不高,话语权不强。对此,需综合考虑我国农产品供需状况、国际农产品流量流向和全球行业变化趋势,以国内产需缺口较大的大豆、玉米、食糖、肉类、乳品、棉花等为核心产品,以南美、北美、黑海、澳新地区等为核心区域,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和企业主体作用,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粮食企业集团,在规划、资金、政策等方面提供支持,不断提升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能力。

土地制度改革如何激活新动能

   近年来,我国土地制度的一些深层矛盾越发凸显,来自中国广袤土地上的制度改革被寄予厚望,期待能成为激活新生产力的金钥匙。3月30日,自然资源部就《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土地征收过程中要维护农民权益、赋予地方政府更多用地自主权成为此次征求意见稿的亮点。   3月30日,自然资源部就《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这意味着新《土地管理法》的细化方案出台,为我国土地制度改革进一步推开奠定了基础。   土地制度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性制度。这些年来,我国土地制度的一些深层矛盾越发凸显,如因征地引起的社会矛盾较多;农村土地与城市土地难以享有“同权同价”等。时至今日,我国改革正棋至中局,需要更深层次改革释放新的经济增长动能。来自中国广袤土地上的制度改革被寄予厚望,期待能成为激活生产力的金钥匙。   去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修改《土地管理法》的决定,自今年1月1日起施行。在此之前,2014年底,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改革试点工作意见》,在全国开始部署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2015年2月份,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国务院在33个县试点改革。此次《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是具体的操作指南,其中有哪些改革亮点?对我国下一步土地制度改革有哪些影响?对土地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有哪些影响?   打通农村和城市边界   在此次发布的实施条例中,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备受关注。改革的核心,是打破多年来农村土地不能直接进入市场流转的二元体制,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扫除制度性障碍。   实施条例明确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的要求和程序,要求使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必须遵循节约集约原则,优先使用存量建设用地,严格控制新增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规模。但是,条例也灵活地作了一项政策安排,即允许采取土地整治等方式开展区位调整,以合理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同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必须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确定为工业、商业等经营性用途,必须具备3个条件:产权明晰、已依法办理土地所有权登记,具备开发建设所需基础设施配套等。入市土地须报县级政府审查,符合规定的,由县级政府纳入年度建设用地供应计划。   以前,我国原有土地管理法规定,任何单位或个人需要使用土地必须使用国有土地。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将这一条删除,规定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在符合规划、依法登记,并经三分之二以上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同意的情况下,可以出让、出租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个人使用,使用者还可以通过转让、互换、抵押方式再次转让。   此前,在土地制度改革的33个试点地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推动了城乡建设用地的统一。自然资源部部长陆昊表示,赋予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等权能,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纳入国有建设用地市场公开交易,充分发挥了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了城乡土地平等入市、公平竞争。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会不会对土地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造成较大影响?专家表示,要求入市土地要符合规划,具备开发建设所需基础设施配套,实际上对开发规模作了限制,以防个别地区的激进做法,避免了可能出现的无序供应。   粗略计算,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存量规模占全国建设用地总量的9%。从总量来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对土地市场影响有限。   需要注意的是,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并不是给“小产权房”开口子。此举更多是为工商业提供生产经营用地,并不允许用这些土地搞房地产开发,城里人到农村买房置业是不允许的。   不过,在一些土地供应紧张的大城市,长租公寓、租赁住房可能会成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一大选择。因此,对租房族来说,因供应量增加,房租可能下降。   核心是维护农民权益   实施条例细化了土地征收程序,其核心是维护农民权益。条例明确了土地现状调查、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公告、听证、补偿登记和签订协议等法定程序的具体实施要求。主要包括:发布土地征收启动公告,开展土地现状调查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组织编制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签订征地补偿安置协议等。   此前,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首次对土地征收的公共利益作出明确界定,明确只有军事外交、政府组织实施的基础设施建设等6种情况才可以动用国家征收权。同时,新《土地管理法》改变了过去以土地原用途来确定土地补偿标准,代之以区片综合地价。   以往,我国原有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土地征收是城市建设用地的唯一途径。这样一来,当发展需要用地、存量土地又有限的时候,征地范围很难仅局限在公益范围,导致征地范围不断扩大。   有关专家表示,新规定有利于逐步缩小征地范围和规模。同时,更加合理的补偿标准保障了农民基本权益。   条例同时保障了农村村民的宅基地权益,要求在市县、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中,科学划定宅基地范围。明确了宅基地申请程序,以及对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和盘活利用的要求。...

国务院扶贫办:确保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实现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脱贫攻坚带来了新的困难和挑战,不但制约了贫困户外出务工增收,还增加了农户生产经营困难。为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保障困难群众在疫情期间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相关部门出台了包括产业就业、资金、金融等多方面的政策措施。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正在得到化解,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按时完成今年的脱贫攻坚任务——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又带来了新的困难和挑战。受疫情影响,很多困难群众不能正常外出打工,他们的基本生活怎么保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能否如期完成?4月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介绍了相关工作的推进情况。   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   据统计,疫情对贫困地区的影响主要包括了制约贫困户外出务工增收、增加农户生产经营困难、推迟扶贫项目开工时间等。对此,相关部门出台了包括产业就业、资金、金融等多方面的政策措施。   据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副司长王春燕介绍,这些政策正在逐步发挥作用,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   除湖北省以外,各地驻村工作队和驻村干部已全部到位,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也已全额拨付到位,而且还在持续增加。同时,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以及扶贫项目开工复工等工作持续提速。其中,3月6日至27日,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增加了665.9万人。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正在得到化解,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按时完成今年的脱贫攻坚任务。”王春燕说。   为了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把落下的工作赶上去,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扶贫部门开展了多项工作。包括推动561万有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尽快外出务工,落实消费扶贫行动,开展挂牌督战,补齐“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的短板,督促各地尽快建立防止返贫的监测和帮扶机制,以及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   照顾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为确保困难群众在疫情期间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各地采取了多种措施、多种办法资助困难群众。   例如,湖北省对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重度残疾人、孤儿、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困难群体,按照城市人员不低于500元、农村人员不低于300元标准给予生活物资救助。同时,设置临时安置点,为住宿困难的滞留人员提供集中安置,并按照每人每天300元标准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对生活无着、确实困难的滞留外地人员,按照每人每天300元标准给予临时救助。截至3月31日,累计设置安置点69个,安置近6000人,救助13000多人,发放临时救助金3500多万元。   此外,天津、江西等地向困难家庭发放了米、面、油、蔬菜、口罩、消毒液等实物,帮助困难群众渡过难关,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据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副司长刘勇介绍,特殊困难群体主要是指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以及一些重残重病患者。疫情期间,当特困群体的监护人或照料人被隔离治疗时,各地民政部门会接手特困群体的照顾服务。例如,湖南、山东等地为一线防控人员直系亲属提供了临时全免托养服务。同时,很多地区还开展了探视和帮助居家隔离特殊困难人员的工作。   为了帮助生活困难群众渡过难关,民政部优化简化审核审批程序,及时受理低保申请,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及时纳入低保。明确在疫情严重影响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地区,可以增发生活补助金,具体标准和范围可以由地方根据受疫情影响的程度自行确定。   不断创新扶贫方式   统计显示,有三分之二的贫困家庭有外出务工,在有外出务工的贫困家庭中,三分之二左右的收入来自务工收入。因此,对有劳动能力的、有技能的贫困户,国务院扶贫办会同人社部给予特殊政策,引导各地对贫困劳动力优先安排就业,优先稳岗。   国务院扶贫办开发指导司副司长吴华介绍,经过努力,贫困劳动力就业情况总体向好,全国已有2000多万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且持续保持明显增长势头。   在消费扶贫方面,各地扶贫办在疫情期间及时上报区域性扶贫产品滞销情况,积极推动中西部地区进行扶贫产品认定,广泛动员东部地区、中央单位、民营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搭建平台,购买扶贫产品。   截至3月27日,中西部22个省份一共认定了22566个扶贫产品,涉及1000个县和10269个供应商。东部9省市购买扶贫协作地区农副产品21.21亿元。同时,中央单位和社会组织,以及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扶贫工作,共谋良策。   王春燕表示,从目前各地报告的情况来看,贫困地区扶贫产品区域性滞销问题已经得到缓解,“下一步,我们将加强对典型案例和经验的推荐,激发社会各界参与消费扶贫的积极性,争取把消费扶贫打造成社会扶贫的一种新常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北京支援湖北医疗队返京

  3月31日,历经65天鏖战,北京市支援湖北医疗队圆满完成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任务,启程返回北京。上午8时许,闻讯而来的市民和志愿者就纷纷赶到医疗队驻地武汉明德酒店,大家自发打起横幅,喊着口号,为北京医疗队队员们送行。   临行前,北京医疗队领队刘立飞说的最多的是“感谢”。他告诉记者,医疗队在武汉奋战65天,以“首善标准”严格要求,将北京的医院管理、病区改造、医疗流程、院感防控等经验,主动提供给当地同行,共同展开疫情防治工作。医疗队在武汉取得的经验也有助于指导后期疫情防控工作。   北京宣武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肖汉有一个特殊身份,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武汉人。对于其他队员来说,驰援武汉是远道而来,可对他来说,这里就是“主场”。面对近在咫尺的家,他只能“三过家门而不入”了。   “我要去武汉支援了,你在家要听妈妈和奶奶的话,爸爸很快就回来了。”农历正月初三那天,北京友谊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王维,匆忙将女儿送到奶奶家,就赶去医院集合了。当时,王维的妻子、友谊医院肾内科血液净化中心护师肖静正在值班,甚至来不及帮爱人收拾行装。   “北京医疗队支援武汉抗击疫情期间,与当地医务人员和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战斗情谊,续写了首都与武汉人民心连心的新篇章。”北京市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高小俊说,北京医疗队151人于1月27日紧急受命,千里驰援武汉重症定点医院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队员们发扬连续奋战精神,共承担3个病区150张病床重型患者救治任务,累计收治患者345人,出院220人,转往其他医院轻症患者25人,重症、危重症占比最高时达到98%。目前,在院治疗的其他患者已交当地医院接管,实现了“打胜仗、零感染”的目标。   据悉,在武汉救治期间,北京医疗队创造性地提出病区布局建议,指导医院迅速改造隔离区域,协助医院短时间内改造完成800张病床,用于收治重型患者。充分发挥北京专家资源作用,建立起武汉至北京5G远程会诊协商机制,最大限度救治患者。还利用信息平台,为患者提供线上咨询服务,方便患者查阅健康教育及康复锻炼等信息。   因工作出色,北京医疗队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名队员荣获先进个人称号。

无症状感染者将列入每日疫情通报

  31日,国新办在湖北武汉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央指导组指导组织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工作进展。目前,湖北全省累计治愈患者6.3万多例,治愈率超93%。中国疾控中心主任医师罗会明表示,部分患者出院后核酸复检阳性存在个体差异,但至今没有发现康复出院的恢复期病人再次感染病毒,或者把病毒再次传染给别人的情况。   中央指导组成员、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马晓伟介绍,中央赴湖北指导组1月27日驻扎武汉以来,全面有力地指导、组织和推动湖北省加强防控工作。经过艰苦努力,以武汉市为主战场的全国本土疫情传播已基本阻断,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   针对公众关注无症状感染者的情况,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局长常继乐表示,国家卫健委一直高度重视无症状感染者的相关情况,坚持从严管理无症状感染者及其密切接触者。从发现途径来看,无症状感染者主要是通过主动监测发现,主要有4个途径,分别为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聚集性疫情的调查,传染源的追踪,对部分有境内外新冠肺炎病例持续传播地区旅游史或者居住史的人员进行检测。4月1日起,每日疫情通报中将公布无症状感染者的报告、转归和管理情况,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针对目前武汉的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救治工作,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焦雅辉表示,目前重症和危重症患者转为治愈的比例,已从14%提高到88%。进入3月以来,每天都有100名至150名重症和危重症患者转为轻症患者。截至3月30日,武汉市重症患者已从最高峰的9000多例,下降到493例。   焦雅辉说,截至3月30日,武汉有62家医院恢复正常医疗秩序,这62家医院占武汉市二级以上医院的40%,涵盖了绝大多数的规模较大的医院;有60家医院全面恢复了门诊诊疗,53家医院开放了急诊服务,日门急诊诊疗人次为2.5万。这62家医院共开放床位2.65万张,占武汉市二级以上医院床位数的32%。除武汉以外,根据风险等级不同,湖北省已经有75个低风险的市县全面恢复了正常医疗。   罗会明表示,临床上根据国家卫健委的诊疗方案,病人出院需要满足4方面条件,包括体温、症状、CT影像学改变,两次核酸检测阴性才能出院,同时还要求病人出院后进行14天的隔离管理和医学观察。新冠病毒感染者机体会逐渐产生针对病毒的特异性抗体,逐渐中和、清除病毒,身体慢慢康复,康复出院后也同时具备了针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力,通常不会再次感染新冠病毒。   就抗击疫情的国际合作情况,马晓伟介绍,目前,中方已向意大利、塞尔维亚、柬埔寨、巴基斯坦、委内瑞拉、老挝等国家派遣专家组;向有关国家和地区援助了大量的核酸检测试剂盒、抗病毒药物、中药、呼吸机等医疗物资和设备,以及医用防护服、口罩等防护用品;专门建立了在线知识中心,向全球开放,与世界卫生组织举办国际通报会,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行了40多场远程视频交流会。中方将继续向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

优税费助力复工复产效果明显

  □ 随着4月按季申报大征期的到来,自3月起实施的减轻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负担等政策都会纳入统计核算范围,企业享受减税降费的统计规模会进一步扩大。   □ 税务部门正加快挖掘税收大数据应用潜力,助力企业复工复产。截至3月30日,各地税务部门已为2600多户原材料短缺企业匹配供应商4.5万户。   1月份至2月份,全国减税降费4027亿元;4月份征期将从原来的4月20日延长至4月24日……在3月31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税务总局有关负责人公布了减税降费和复工复产的最新数据,并介绍了多项助力企业的“硬”举措。   确保红利充分释放   据统计,今年1月份至2月份全国减税降费共计4027亿元。其中,2020年新出台的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新增减税降费1589亿元;2019年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在2020年继续实施形成的减税降费2438亿元。随着4月按季申报大征期的到来,自3月起实施的减轻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负担等政策都会纳入统计核算范围,企业享受减税降费的统计规模会进一步扩大。   “国家出台的支持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的系列税费优惠政策,大量纳税人将在4月份纳税申报期集中体现享受。”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任荣发说。   据了解,截止到今年3月底,税务部门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累计出台的改革措施有100多项,并已将70多项在全国进行了推广。3月份,税务部门在北京、上海、重庆、广州开通了电子发票公共服务平台(优化版),新办纳税人可以免费领取税务发放的UKey,可以直接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和普通发票。   “4月1日起,将进一步扩大试行范围,下大力气解决税控设备第三方收费这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将加快增值税专用发票电子化进程。”任荣发说。   复工复产动能增强   伴随着税费优惠加速落地,企业复工复产动能不断增强。2月10日以来,全国企业复销率(日均开票金额与去年可比口径相比)呈逐周向好态势,从第一周(2月10日—14日)的20%,提升到第六周(3月16日—20日)的76.1%,过去一周(3月23日—27日)复销率又提升6.2个百分点,达到82.3%;日均开票户数相当于去年可比口径的81.3%,环比提升7.1个百分点。   农资产品供应也快速恢复。3月份以来,种子、农膜等农资行业开票金额分别为去年同期的89.3%和88.4%,比2月份分别提高了18.6个和33.9个百分点。   居民服务相关行业复工复销也在提速。3月23日至27日,与居民消费相关的批发零售业复销率为92.9%,环比提升9.4个百分点。米面粮油、肉禽蛋奶及水产品批发复销率分别为101.5%和101.6%,均超过去年的水平。   同时,税务部门正加快挖掘税收大数据应用潜力,助力企业复工复产。截至3月30日,各地税务部门已为2600多户原材料短缺企业匹配供应商4.5万户。   办税缴费更加便利   为提升纳税人和缴费人获得感,税务部门还推出了多项便民举措。比如,在185项“非接触式”办税缴费事项的基础上,税务部门将努力在今年年底前拓展到200项左右,实现更多税费业务从实体办税服务厅向网上转移。   对于发票领用方式的改进上,税务部门将加大“网上申领、邮寄配送”力度,力争在今年年底前,将目前的50%比例提升到70%;同时,积极拓展利用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支付渠道来缴纳税费业务。   在出口退税便利化方面,税务总局推出出口退税事项全流程“非接触式”办理措施,包括“非接触式”申报、“非接触式”审核以及“非接触式”反馈。   为缓解企业现金流压力,对于正常退税业务的平均办理时间再提速20%,也就是从2019年的10个工作日压缩到8个工作日以内。此外,各地税务部门还针对疫情对于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造成的影响,合理调整了定期定额个体工商户的经营额。...

3月份制造业PMI回升至52.0%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31日发布中国采购经理指数(PMI)。3月份,制造业PMI为52.0%,比上月回升16.3个百分点。除价格指数外,制造业PMI的各分项指数均有所回升,反映我国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企业复工复产明显加快。   数据显示,3月份,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3.0%,比上月回升24.1个百分点,构成综合PMI产出指数的制造业生产指数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分别为54.1%和52.3%。   上图 3月30日,山东青岛市即墨区的青岛京信电子有限公司,工人在生产出口到韩国的汽车线束产品。   梁孝鹏摄(中经视觉)

全力保障从国门到家门的安全

  □ 针对境外公民的回国需求,中国民用航空局将对需求集中、飞行目的地有接收保障能力的城市,视情况启动重大航空运输保障机制。   □ 近期移民边检机关发现仍有内地居民以旅游、访问等非必要事由前往疫情重点国家。相关负责人表示,有关旅客要以防疫抗疫大局,以及生命安全为重,尽量推迟或取消非必要事由的出境行程。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30日讯 记者敖蓉报道:面对境外疫情加速扩散蔓延的态势,我国为做好从境外到国门、从国门到家门的全链条防控,在水运、陆路、航空进入国门的各路通道上采取了精准防控措施。   海关作为防止疫情输入的第一道防线,正加强口岸卫生检疫、优化入境通关流程,与地方携手实现闭环管理。   海关总署卫生检疫司副司长宋悦谦说,海关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风险分析,确定重点航线、重点航班和重点人群。同时,优化登临检疫程序,强化入境闭环管理,确保旅客快速开展体温检测、健康申明卡核验、医学排查等检疫流程,缩短通关时间。   民航方面,从疫情暴发至3月29日开始大幅缩减航班,国际来华客运航班量处于加速递减趋势。   中国民用航空局运输司二级巡视员靳军号介绍,从疫情暴发伊始至3月19日之前,民航局执行的航班上限基数为每周1165班;3月19日至3月26日,实际执行航班减至734班;从3月29日至4月4日,计划航班量为108班。目前,北京、上海、广州三大航空枢纽,航班总量从上周的550班减少到现在的61班,降幅达89%。根据航班客座率不超过75%的要求,3月29日到4月4日预计通过航空口岸入境的人员日均从25000人下降到4000人左右。   此外,针对境外公民的回国需求,靳军号表示,民航局将对需求集中、飞行目的地有接收保障能力的城市,视情况启动重大航空运输保障机制,民航有能力及时开通临时加班和包机。   陆路方面,目前我国65个开通国际道路运输的口岸中,34个保持开放状态,但只开通货运服务,暂停客运服务,其他口岸因季节原因或受疫情影响已全部关闭。   交通运输部国际合作司司长李扬说,我们要求继续暂停所有公路口岸的国际旅客运输服务,已经关闭的旅客运输口岸继续关闭。   目前,每天通过34个口岸入境的司乘人员约有2000人,通过港澳进入的司乘人员约有8000人。所有入境的外籍司机原则上当天返回,实在有困难的在指定地点住宿。对国内从事国际运输的司机,要求备案管理,定期进行核酸检测。同时,通过各种渠道走公路运输入境人员的信息和转运信息实现了全覆盖、全闭环、可追溯。   水运方面,我国正式开放的水运口岸共有128个,目前全部暂停旅客运输服务。目前,我国95%以上的国际货物通过水路运输,每天进入中国的国际货运航行船舶约为500艘次,在岗的船员7000人左右。   宋悦谦介绍,为确保国际货运畅通,所有国际航行船舶在预计到达中国港口口岸的48小时前,必须报告船员健康状况。当船方申报有船员出现新冠肺炎相关症状时,海关将采取锚地检疫的方式,要求在登临检疫结束前,任何人员和货物不得上下船舶。同时,立即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医学排查和实验室检测,分类处置,做好人员移交和信息通报,对船舶进行彻底消毒处理,对船上的废弃物实施无害化处理。   来华签证方面,3月28日0时起,我国暂时停止外国人持目前有效来华签证和居留许可入境。   国家移民局边防检查管理司司长刘海涛表示,对来华外国人入境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是参考了当前多个国家的做法,是不得已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   据介绍,暂停入境的人员范围主要包括:持目前有效来华签证、居留许可、APEC商务旅行卡的外国人。同时我国还暂停实施口岸签证,24小时、72小时、144小时的过境免签、海南入境免签、上海邮轮免签、港澳地区外国人组团入境广东144小时免签,东盟国家旅游团入境广西免签等免签的政策。   此前,北京边检对四名违反隔离政策的外国人做出了不准入境的处理。对此,刘海涛表示,中外出入境人员要自觉遵守入境后集中隔离措施的规定要求,违反集中隔离规定私自出入境是违法行为,移民边检机关发现后将移交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处理。...

上海用行动展现战“疫”速度

  新冠肺炎疫情形势复杂多变,应对政策也在不断优化。3月27日,上海宣布从28日起,所有入境来沪人员一律集中隔离健康观察14天。   防控政策变了,相关举措也得抓紧细化跟进。上海普陀区集中隔离点指挥部领导班子第一时间拿出应对举措,不到3小时就细化落实了相关政策要求,6个小时组建出一个隔离点。   “在观察点改建过程中,各部门积极响应,全力支持。”普陀区卫生健康委主任邓海巨说,“之所以能快速消化最新规定,是因为4个集中隔离点陆续启用以来,经过60多天的探索磨合,隔离点指挥部已经有了一套可复制的方案。”   记者了解到,从接手到入住第一批客人,普陀长风三号隔离点仅用了6个小时。作为首个境外回国人士隔离点,3月17日上午紧急接到组建任务的普陀区长风新村街道主任单函俊一边紧张地清退原有住客,一边同卫监所、酒店、公安、消防快速完成点位消杀工作。当天下午4点,隔离点就开门迎来了第一批隔离人员。   据介绍,普陀区长寿四号隔离点是3月24日傍晚6点前后正式宣布启用的。普陀长寿路街道办事处主任赵永尊说,那天晚上,隔离点负责人张峰被告知,第三隔离点还有最后7张床位,如果当晚来普陀隔离点入住的隔离旅客超过7人,四号隔离点就要被启用。   于是,张峰从傍晚等到凌晨,直至次日上午,第四隔离点终于迎来第一批隔离旅客。张峰的同事帮他算过,72个小时,张峰最多只睡了5个小时。   “不仅党员干部在带头,年轻的‘80后’‘90后’也在挑大梁。”赵永尊说,第四隔离点启用后,上海气温回升,酒店前台一位身着厚厚隔离服的“80后”姑娘,在工作中突然晕倒,在被送到医院治疗后,她不愿休息坚持重新上阵,“身着厚厚的隔离服,再加上高强度的工作,隔离点的工作人员出现头晕不适等情况并不鲜见,但他们只是短暂休息一下,便会回到岗位,没有人叫苦,也没有人请假”。   更令人动容的是,在克服重重困难的同时,隔离点的工作人员每天还会整理收集客人的诉求,以便更好地把握客人的健康和心理状态,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入境旅客在旅途奔波和转运等待后,难免会有些情绪。与此同时,在特殊时期隔离点的环境可能不能让所有客人满意,但我们都在努力提供更好的服务,也希望隔离旅客能够理解。坚持一下,14天很快就会过去。”邓海巨说。   让工作人员欣慰的是,大多数隔离点的客人素质都很高,都很理解工作人员的难处,也很配合工作,例如,一位从韩国回来的客人,因为吃不惯盒饭,又不想给隔离点添麻烦,便自己准备了14天的干粮。   “现在还无法确定所有隔离点的撤除时间,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隔离点在一天,我们就会在这里坚守一天,严防疫情输入,保卫这座城市的安全。”一位隔离点工作人员说。

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应复尽复——武汉开发区强劲“重启”

  3月30日,在位于湖北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东风乘用车公司生产线过道上,一排排间隔有序的绿色塑料小板凳十分显眼。每一个小板凳上都贴有“主人”姓名、工位和编号。“从3月12日开始,我们就分阶段逐步推进复工复产,从每小时9台车,提升到现在的每小时30台车。”公司副总经理周德元说。   东风乘用车是东风汽车旗下自主品牌,由于主要市场在湖北,公司产销受疫情影响较大。“现在,除武汉、孝感外,我们200多家销售店中有95%已经恢复运营。”周德元介绍说,作为主机厂,东风乘用车正发挥龙头作用,拉动整条汽车供应链恢复生产。目前,东风乘用车一级供应商448家已全部获得复工审批,365家供应商已恢复正常生产秩序。   武汉开发区以汽车为主导产业,拥有7家整车企业和500余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全国乃至全球供应链中都有着重要地位。截至3月30日,武汉开发区483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了应复尽复。东风系区内一级供应商中规上工业企业175家已全部开工,复工率100%。   为做好企业复工复产工作,武汉开发区专门成立了复工复产协调组,研究解决有关问题。对复工复产企业,原则上要求集中住宿、统一管理,并为企业筹集了宿舍2590间,共有床位数7367个。目前,已为纳铁福、采埃孚、提爱思等企业安排房间1331间。为服务企业复工,武汉开发区开发了“畅行顺风”微信小程序,为企业安排“复工通勤专车”,提供点对点员工复工交通服务。   武汉市委常委、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书记彭浩介绍说,该区出台了一批惠企政策,从减轻企业负担、加强金融支持、加大援企稳岗、强化产业扶持、优化政务服务等五大方面,推出18条措施,预计将拿出20多亿元财政资金帮扶企业。   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政策提振了企业化危为机的信心。“目前,我们已复工200多人,每天可以生产4万多件汽车发动机传感器。”位于武汉开发区的艾菲发动机零件(武汉)公司总经理李成告诉记者:“接下来随着上汽通用复工,产品需求量增大,我们还将加大原材料储备。”   “我们的产能已经恢复到平时水平的60%,日产量已超过1.5万套。下个月,到岗工人可达5000余人,将冲击月产峰值产能。”格力电器(武汉)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向红向记者表示,为了早日复产,企业在政府的支持下,克服了重重困难。该工厂拥有80家供应商,全部位于湖北省内。在各级、各地政府的协调下,这些供应商也获得了复工批准,目前产能已恢复至73%。

全国工业基本面初步实现稳定

  在3月30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3月份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明显好于前两个月,部分行业产能利用率稳步回升。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工业经济的影响总体可控,不会改变工业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   数据显示,截至3月28日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开工率和复岗率分别达到98.6%和89.9%,中小企业复工率也已达到76%,开工步伐明显加快。   以大带小推动复工复产   应对疫情影响,工信部正按照“以大带小、上下联动、内外互动”的思路,全力推动制造业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   重点行业如防疫物资、生活必需品、公用事业、春耕备耕、外资外贸、高技术产业等,加速提高复工复产整体效益和水平。其中,钢铁、电子行业复岗率均超过90%,纺织、汽车、机械、轻工等行业复岗率在70%至90%之间。   龙头企业对产业链协同至关重要。据介绍,工信部在前期推动51家大型龙头企业和7300余家核心配套企业复工复产基础上,又分2批梳理了41家龙头企业、379家核心配套企业,采取“一事一议”“一企一策”方式解决企业困难,推动产业链协同复产。目前,92家龙头企业共带动上下游40余万家中小企业复工复产。   目前,我国东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工率、复工率分别达到99.6%和91%,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1.8个和2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湖北作为全国汽车、制药、电子、船舶、化肥等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目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开工率也超过95%,人员平均复岗率约为70%,工业生产秩序进一步恢复。   “总体来看,全国工业基本面初步实现了稳定。”辛国斌说。   加固做强重点产业链   “我们将通过对汽车、电子等重点产业链的固链强链,提升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辛国斌说。据介绍,工信部着力抓好全产业链协同复工“一个面”,打通重要物资和人员返岗运送“两条线”,聚焦企业生产保障、产品审查、资金需求“三个点”。自2月19日至今,汽车行业企业整体开工率已由60%左右提升到97%,员工复岗率由50%左右提高到82%。   对接联系15家重点整车企业,工信部成立工作专班,建立健全包含交通运输部、人民银行等部门,以及26个地方工信部门的综合协调机制。自2月19日起,15家重点企业提出需要协调解决的供应链企业复工复产问题,涉及26个省份、1300多家企业。经过协调,上述所有供应链企业已全部实现复工复产。   电子信息产业具有产业链较长的特点。工信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司长许科敏介绍,工信部不仅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推进跨区域、全产业链复工复产,还协调解决防疫物资需求。目前,电子信息行业平均复岗率已达95%。中芯国际、京东方、华星光电等企业复岗率超过90%;华为已全面复工,复产率稳定在90%;富士康27个主要厂区已复工81万人,整体复工率93.7%,近百家核心配套企业都已复工复产,带动上下游1万余家中小企业复工复产,稳定了全球供应链。   工信部中小企业局局长梁志峰介绍,截至3月29日,我国中小企业复工率已达到76.8%。   此外,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呼吸机主要生产企业第一时间都恢复了生产。截至3月29日,主要呼吸机企业累计向全国供应呼吸机2.7万多台,其中有创呼吸机3000多台。我国有创呼吸机生产企业共有21家,其中8家企业的主要产品取得了欧盟强制性CE认证,约占全球产能五分之一。目前已签订单量约2万台,每天还有大量的国际意向订单在洽谈。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化学原料药生产国,维生素、抗生素、解热镇痛类等原料药国际市场占有率在60%以上。目前,相关企业复工复产率和主要产品达产率均在80%以上。

专家:全球经济“大萧条”不会重演,衰退持续时间不会超一年

  日讯 面对疫情引发的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动荡,当前市场有不少悲观预期,有人担忧全球经济“大萧条”将会重演。在京东数字科技研究院27日举办的“疫情下的全球经济和市场展望”线上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表示,全球范围内疫情得到控制只是时间问题,全球经济“大萧条”不会重演,重归“大萧条”的担忧其实是一种误导,经济衰退的持续时间大概率不会超过一年。   疫情冲击之下,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在短期内都受到了极大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表示,从各类宏观指数来看,疫情带来的影响本质上与经济循环正常运行中出现的一些扰动是不一样的。疫情发生后,为防止疫情的进一步蔓延,我国采取了人员隔离、区域严控等措施,中国的整个经济循环和社会活动出现短期休克式停摆。但对于中国这种生产能力和市场潜力很大的国家,中国经济本身的恢复能力和防冲击能力也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显现出来,这也让我们在未来的全球布局里,可能迎来一些战略性机遇。   刘元春指出,防疫措施带来的影响在全球范围内同样适用,相较于此前全球经济大危机,本次疫情对于社会生产能力的冲击时间更短,短期冲击力更强,因此在后期采取相关政策过程中,也应该采取更多新的框架进行整体把控,而不是把它和历史上的金融危机同等应对。   对于本次疫情带来的危机与历史上的经济危机有所不同这一观点,京东数字科技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与刘元春持有同样看法。沈建光指出,从当前全球经济与大萧条期间在货币制度环境、宏观政策理念、全球贸易情况、银行体系健康程度、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等多方面来看,普通民众对于“重归大萧条”的担忧其实是一种误导。   沈建光预计,经济衰退的持续时间大概率不会超过一年。目前的首要任务仍然是做好疫情的防范与控制,尽量缩短疫情冲击的时间。另外,应对需要采取必要配套社会公共政策、财政货币政策,防范因金融资产的恐慌性抛售造成的流动性危机以及各种连锁反应。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也在发言中指出,缓解经济危机最重要还是控制住疫情,要三管齐下,要靠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最重要的公共卫生政策,齐头并进相互配合。   疫情影响下,中国如何拉动内需应对全球经济衰退带来的冲击?邢自强认为,必须注重智慧城市数字基建的发展,即在5G、云服务、大数据、AI物联网这些领域有所建设。“我们非常有必要发展新阶段的城市化弥补公共卫生体系和其他公共服务的不足,这才能真正实现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会议当天,美国新冠病毒感染案例超越中国和意大利居世界首位,而在此前,受疫情影响,美股市场也在短短20天内迎来了前所未有的4次熔断。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美国联博资产管理公司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纪沫认为,从多方面因素来看,疫情在美国触底最重要,因为美国经济当中70%都是消费和服务行业,就意味着美国需求的下降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是最大的。疫情在美国触底大概是两周到三周时间,此后资产价格一定会稳下来。纪沫强调,对于疫情发展的不确定性要时刻保有敬畏之心,防疫的技术性瓶颈才是全球资产价格的决定因素。

套餐资费高, 运营商整改要动真格

  通信资费套餐一直是百姓关注且问题频出的领域。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公布了十九届中央第三轮巡视整改进展情况,其中包括对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整改进展情况的通报,资费套餐又是其中的重点。   通报指出,中国移动存在“不知情定制等侵害群众利益”等问题。对此,中国移动表示,将积极推出简化资费、资费自选模式试点、在售资费全量公示和简化套餐变更互斥规则等举措,促进透明消费,改善客户体验和感知等。   通报表示,中国联通存在“套餐数量多、看不懂、选择难”等问题。对此,中国联通表示,将加大线上线下产品清理力度,及时下架不符合市场需求产品,集中整改期间,精简套餐400余个;简洁、全面公示在售套餐完整内容,优化套餐规则等。   通报还指出,中国电信存在“套餐复杂、用户难选择”、“新老用户不同权、虚假宣传不限流量”等问题。对此,中国电信表示,将明确门店分类办理权限,1至3级厅实现同店同权,全面落实新老用户不同权、不限量宣传“五不准”要求;整改骚扰电话问题,持续做好语音中继、呼叫中心业务管控,及时关停违规码号、中继线等。   在5G商用近半年的时间中,运营商在套餐资费等方面也暴露了一些问题。赛迪顾问通信业高级分析师李朕分析说,一是网络资费问题。众所周知,中国5G网络资费在全球已公布5G网络资费国家中,相对比较实惠。但通过近半年的推进,消费者仍存在较大不满。   二是消费端杀手级应用并未涌现。目前,5G网络更多地用于B端工业场景以及以政府为主导的G端,力求提升生产效率,变革生产方式。对于普通用户来说,以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为代表的典型场景还未成熟落地,终端产品也并未成熟,因此换机潮不及预期,也延迟了整个商用化进程。   三是服务能力不够。运营商在大力加快5G网络建设的同时,对员工教育方面有一定脱节,相关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不达标,导致用户对5G套餐不买账。   “参照每一代移动网络套餐出台及网络普及之初的情况,能发现上述问题也是每一代通信技术迭代过程中都会呈现出的‘阵痛’,相信在今年5G网络建设按下‘加速键’、5G场景应用更加成熟、5G终端爆发式出现的前提下,这种现象将得到改善。”李朕说。   李朕建议,对于运营商来说,目前对相关员工服务能力的培训及指导应是重点。运营商也有责任定期举办讲座等线上线下活动,为消费者讲解和指导,以便改善服务

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其重要内涵之一就是要适度加大支出强度。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增加专项债券规模等措施,将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同时,还要更加注重优化支出结构,以收定支、量入为出,把该压的压下来、该减的减下去,加大民生等重点领域的保障力度。   近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在研究部署进一步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时指出,要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和实施力度,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   中央为何要采取这几项重要举措?这些措施将对经济发展起到什么效果?就相关热点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   应对收支平衡压力   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同时,境外疫情呈加速扩散蔓延态势,世界经济贸易增长受到严重冲击,我国疫情输入压力持续加大,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链恢复面临新的挑战,需要宏观政策精准、协同发力。   “我国着力构建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区域等政策协同发力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在当前形势下,积极的财政政策作用凸显,而且要更加积极有为。”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白景明表示。   白景明分析,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其重要内涵之一就是要适度加大支出强度,“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增加专项债券规模等措施,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   疫情冲击带来经济增速放缓、近年来持续实施减税降费等措施造成财政减收,同时疫情防控、民生保障等刚性支出较大,收支矛盾较为突出。   当政府支出超过收入时,就会出现财政赤字,赤字规模占GDP的比重,则为赤字率。“为应对收支矛盾,有必要适当提高赤字率,而且我国具备提高赤字率的空间。”白景明说。   国际上通常采用的参考标准是欧盟在1992年制定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中规定的3%的赤字率、60%的债务率。这个规定有其合理性,但合理赤字水平受经济发展状况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各国情况差异很大。白景明表示,“3%只是一个参考值,不是必须完全遵守的绝对标准,不少国家都已突破”。   我国历年在确定赤字率时,既考虑了3%的参考值,又权衡了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2016年、2017年我国赤字率均为3%,2018年赤字率为2.6%,系近年来赤字率首次下调,但因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赤字规模与2017年的2.38万亿元持平。2019年,我国继续增加财政支出规模,安排全国财政赤字27600亿元,赤字率由2.6%适度提高到2.8%。   白景明认为,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相比,我国赤字率水平并不高,“今年支出压力加大,特别是要保障公共卫生、教育、社保等方面的刚性支出,有必要适当提高赤字率,以更好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化解财政收支矛盾”。   特别国债备受关注   在此次明确的一系列措施中,发行特别国债备受关注。“国债在发行时通常没有指定用途,但特别国债则是针对某项特定事务筹资发行的国债。”白景明解释说。   华泰固收发布研究报告分析,特别国债与一般国债在资金用途、预算管理和发行流程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特别国债资金用途不同于一般国债,专门服务于特定政策,支持特定项目需要。   此前,我国发行过两次特别国债。第一次是1998年,经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批准,财政部发行2700亿元长期特别国债,所筹集的资金全部用于补充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本金。   第二次是2007年,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决定:批准发行15500亿元特别国债,用于购买约2000亿美元外汇,作为即将成立的国家外汇投资公司资本金。   此外,2007年第一期6000亿元特别国债于2017年8月29日到期兑付。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采取滚动发行方式向有关银行定向发行6000亿元特别国债。   “特别国债与地方专项债券的定位具有互补性,这次两个政策工具同时使用,能够发挥出更好效果。”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副院长郑春荣表示。   华泰固收研究报告认为,特别国债的决策机制和用途更加灵活,能起到补充和定向支持作用,对于缓解经济压力、稳定经济主体预期至关重要。在当前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下,适时、适度重启特别国债发行很有必要。...

家电以旧换新再迎风口

  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家电市场低迷,企业经营面临较大困难。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月份至2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20.5%。在耐用消费品当中,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下降30%。   “国内小区封闭管理导致家电无法上门安装,商场关门不能线下销售,市场怎么可能不下滑?”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近日表示,2月份格力电器基本上没有销售。但董明珠认为,目前销售下滑不代表永远下滑,也给未来准备了更大的市场。   董明珠所言代表了业界的普遍认识,即疫情只是暂时抑制了耐用品消费,各种家电采购计划被推迟了。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消费需求逐步释放,市场将回暖。   市场研究机构GfK2月份消费者调查显示,在有计划购买大家电的消费者中,65%计划延迟购买。从大家电购买时间看,27%的消费者计划在疫情结束后马上购买,43%会在疫情结束3个月内购买。   实际上,我国家电市场商机依然可期。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主要家电产品社会保有量分别是电冰箱4.4亿台、洗衣机4.3亿台、空调5.2亿台、热水器3.7亿台、吸油烟机2.5亿台。有大量已使用超10年的家电仍在运转,换新需求潜力巨大。按照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的推算,仅2020年度,预计将有1.6亿台家电产品达到安全使用年限。其中,洗衣机超过3700万台,空调超过5200万台,冰箱超过5800万台,电热水器超过1800万台,吸油烟机1400万台。   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理事长姜风介绍,我国曾推出“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政策,以补贴形式拉动市场需求,形成了家电普及性消费高峰。如今,消费者以前购入的家电产品已进入更新换代的节点,有必要再启“以旧换新”。   数据显示,上一轮家电“以旧换新”,全国共销售新家电9248万台,直接拉动家电消费超过3420亿元。自去年以来,国家接连出台促消费利好政策。其中,《推动重点消费品更新升级 畅通资源循环利用实施方案2019—2020年》明确提出,鼓励消费者更新淘汰能耗高、安全性差的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视机、燃气热水器、电热水器、吸油烟机等家电产品,有条件的地方对消费者购置节能、智能型家电产品给予适当支持。   在扩大国内消费、培育强大国内市场的情形下,有关部门持续释放促进汽车、家电等重点商品消费的政策利好信号。日前,23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提出各地区结合实际制定奖励与强制相结合的消费更新换代政策,鼓励企业开展以旧换新;3月18日,商务部消费促进司负责人表示,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研究促进汽车、家具、家电等重点商品消费的政策措施。   重点商品消费提振政策呼之欲出,各方对此颇为期待。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数字科技研究院院长沈建光认为,可以考虑效仿此前“家电下乡”“以旧换新”“节能惠民”等政策设计,区分不同需求、不同地区、不同品类,有针对性地实施家电消费补贴等刺激政策。   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名誉会长郝亚斌认为,以给予消费者适当补贴形式促进家电消费,能够有效增强消费信心、活跃市场,促进消费升级和产业发展。同时,补贴方式要更加科学、合理,避免以往有关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广大家电企业普遍希望国家能够出台具有针对性的家电消费补贴政策,以更大力度启动‘以旧换新’市场。”姜风预计,若适时推出刺激性措施,将在下半年激发出此前被压抑的消费需求,无论是普及性消费还是升级性消费,都有望进入恢复性增长期。   对于各类家电企业而言,则需要紧扣市场脉搏,加快转型升级,牢牢把握商机。疫情过后,产品升级是关键,白色家电健康类卖点有望加速普及,智能电视等智能家电的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此外,差异化、触及消费者痛点的产品以及能够进一步改善居民生活体验的新兴家电产品将成为市场增长新动力。

河北推进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 为京津老人安“新家”

    随着京津冀一系列养老服务协同政策出台,河北多地涌现出一批设施齐全的养老机构,通过发展“医养康”结合模式,以价格优势、交通优势、专业优势、政策优势吸引京津老人异地养老——“夕阳红”产业潜力令人期待。   2018年10月,刚刚退休的北京老人张树芳和老伴住进河北燕郊开发区的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让老两口做出决定的,是一件让他们感到意外的事。   “我们曾在北京想求诊朝阳医院一位心血管专家,等了20多天都没有挂到号。”张树芳老人回忆说,没想到燕达医院与朝阳医院有共建合作关系,在这里很快就能挂到这位专家的号,而且医保能实时结算。便利的医疗条件,让张树芳老人成为燕达中心二期的第一批入住老人。   在燕达养护中心,有98%的老人与张树芳一样来自北京。据了解,近年来,京津冀三省市有关部门不断推进养老服务协同发展的专项政策体系建设和联动机制建设,先后签署了《京津冀民政事业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京津冀养老工作协同发展合作协议(2016年—2020年)》,并出台《京津冀区域养老服务协同发展实施方案》等政策,引导京津社会资本向河北养老服务领域流动,逐步为三地老人异地养老打通地域壁垒。   打造“软硬件”优质设施   两年前,北京老人王淑贞在看到宣传册后,一眼相中了位于河北泊头市的福星园养老公寓,很快就搬出北京入住福星园。这里虽距离北京230多公里,但乘坐高铁仅用时50多分钟,而最让王淑贞老人满意的,是这里的“软硬件”设施。   “从楼道到室内十分干净,让人印象深刻,保洁员一天要擦好几遍。”88岁的王淑贞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在福星园老年公寓,每天都有值班医生帮她检查身体。   “在硬件设施上,福星园从建设之初就严格遵照专业养老标准,从楼道里的‘防滑扶手’到楼梯高度、电梯设置,处处细节都围绕‘养老’而设;此外,还拥有多种医疗、康复设备。”福星园老年公寓总经理杨景然介绍。   在软件建设上,福星园不仅打造了一支包括医师、检验师、药剂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护士、康复医师在内的专业护理员队伍,还建立了完善的标准化服务体系,包含《服务通用基础》《服务提供》《服务保障》共三大类186项标准,覆盖了设施设备管理、环境管理、能源管理、职业健康管理等方面,为专业化养老服务提供了保障。   2017年,“福星园”成为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试点机构。记者了解到,泊头市已依托福星园在全市投资建成了6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签约服务老人1.1万余人。目前,签约人数还在不断增加。杨景然告诉记者,在福星园入住的老人有85%来自河北省内,有15%来自以京、津为主的其他地区。   探路“医养康”结合模式   随着京津冀一系列养老服务协同政策出台,京津周边的河北多地涌现出一批设施齐全的养老服务机构,通过发展“医养康”结合模式,以价格优势、交通优势、专业优势、政策优势吸引京津老人异地养老。   位于燕郊开发区的燕达养护中心与北京通州仅一河之隔,设置养老床位1万张,是单体规模超大的全程化持续照护养老社区,于2016年被列为国家首批京津冀养老工作协同发展试点机构之一。   “我们探索打造了‘医养康’相结合的现代化养老服务模式,为入住老人提供医疗、康复、生活照料、文化娱乐等服务。”燕达集团副总裁李海燕介绍,作为燕达国际健康城医疗板块的河北燕达医院是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与燕达养护中心仅一河之隔,为养护中心老人开通了就医绿色通道,10分钟内便可到达。通过与北京各大医院紧密合作,该院为养护中心的在住老人提供了强大医疗保障。   对77岁的天津老人张茗来说,入住福星园老年公寓,主要是为了方便照顾丈夫和儿子。“老伴因患脑卒中留下后遗症,儿子又做了开颅手术。”张茗说,入住前,她专门来考察了一趟,看到老年公寓1000多平方米的康复大厅和各种康复设备,还有专业的医护人员团队,心里就踏实了。入住几个月来,每天护士都推着张茗老伴去康复大厅做康复训练,还有医生“上门”来给她儿子做康复训练。“目前,老伴已经能够自己行动了,儿子的康复进展也很好。”张茗说。   福星园如今已建成两期工程,分为机构式养老、居家式养老和护理院,让老人们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目前,福星园集医疗护理、生活照料、康复保健、休闲娱乐、心理疏导、职业教育于一体,打造出‘医、养、康、教’四位一体新模式,以此推动多元化的健康养老服务发展。”福星园老年公寓创办人钮俊玲说。   挖掘“夕阳红”产业潜力   近日,《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三河、大厂、香河三县市协同发展规划》正式发布,针对其中的“发展组团功能”,燕郊组团和香河组团均有明确的“健康养老”功能定位。   “我们在医养结合的道路上已践行10年,一定会抓住发展机遇,借助政策红利,发扬领先的医养结合经验优势。”李海燕表示,他们将与北京各大机构积极合作,进一步完善“医养康”相结合的服务模式,分担京津冀地区的养老压力。   2019年,河北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将鼓励京津优质养老服务机构通过合作共建、整体搬迁等形式到河北省布局,发展各类社会中介组织和区域性行业协会商会,探索组建区域合作平台。同时,规划建设一批康复护理、医疗保健、休闲旅居的养老服务项目。...

我国充电桩建设缺口大 万亿级别市场待激活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充电桩行业迎来快速发展。多建充电桩,提高充电便利性,可以极大缓解客户“里程焦虑”,也可以加快提升家用新能源汽车性价比,有利于更好普及新能源汽车。   充电桩是支撑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高效便捷的充电桩不仅可以极大缓解用户“里程焦虑”,还可以通过数据交换,使得运营方有更多机会与用户互动,提升用户体验,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业内人士表示,未来10年,我国存在6300多万个充电桩建设缺口,将充电桩纳入新基建,有望带动新能源汽车新一轮快速增长,促进国家能源网络优化升级,激活万亿元级别大市场。   “换道超车”新力量   得益于国家对新能源汽车战略的重视和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充电桩行业近年来也迎来了快速发展。截至2019年底,我国充电基础设施达到121.9万个,较上年底增加了50万个,总体规模远超其他国家。   “多建设充电桩,提高充电便利性,可以极大缓解客户‘里程焦虑’。反过来,如果用户对‘里程焦虑’降低,又可以加快提升家用新能源汽车性价比,有利于更好普及新能源汽车。”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说。   不过,当前我国桩车比并不高。按照公安部统计数据,截至2019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81万辆,目前桩车比约为1∶3,与国家《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规划桩车比1∶1的目标相比,还有不小差距。   “在发展新能源汽车过程中,一直有个误区,就是续航里程越长越好,以至于一些企业为了满足长续航里程,不仅‘玩命’提高电池能量密度,而且把电池加得越来越多,结果导致车价更高,既浪费资源,又不环保,还增加了电池安全隐患。”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认为,如果进一步提高桩车比,大幅改善新能源汽车在使用过程中的便利性,让充电比加油更方便,将会极大地促进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   尽管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油价下跌及补贴继续退坡等不利因素影响,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有可能会有一段低迷期,但这并不会改变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趋势。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预测,到2030年中国电动车销售有望突破1500万辆,保有量有望突破8000万辆,届时纯电动车辆或达到6480万辆。如果严格按照1∶1的桩车比来测算,从2021年到2030年10年时间内,需要新建桩6300多万个,形成万亿元级的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市场。   产业延伸新空间   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充电桩性能也在不断提升。以充电功率为例,目前我国公共直流充电桩功率已从2016年底的69千瓦提高到115千瓦,不少新建公共充电桩已达120千瓦以上,可大幅缩短快充时间。   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特聘专家、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孙会峰表示,充电桩技术应用市场的开拓空间巨大,随着产业价值向运营环节延伸与转移,如果运营领域的龙头企业能有效链接客户需求,其龙头企业的规模化效应将会凸显。   孙会峰认为,传统充电桩运营收入以充电服务费为主,收入来源单一且增长空间有限。事实上,充电桩在充电的同时可以获得大量数据。例如,新能源汽车电池信息、用户用车习惯、车辆分布等数据,通过挖掘数据价值对外提供二手车评估、用户画像、商圈规划等增值数据服务,有望打造一个更大的服务市场。   在北京智充科技公司创始人兼CEO丁锐看来,充电只是一个充电桩2%的功能,剩下98%的功能是交互。他认为,未来智能充电桩不仅仅是设备制造商、运营商和车主之间互动,而是贯穿于每个人的生活当中。“当你拥有一台充电桩,或你拥有一个停车位,你拥有的资源可以给别人提供服务,从而获得相应收益。”   充电桩建设与运营价值,要从新能源和交通电动化双重角度来思考。“过去充电桩是单向的,是把电充到车里的物理插头,如果将其通过智能化改造,组建成一个有能源和数据采集、交互、分析、管理的系统网,实现车与车互动,车与电网互动,不仅可以促进国家能源网络优化升级,还能产生新的价值。”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德翔说。   系列难题待破解   尽管前景可观,但充电桩建设与运营并不容易。早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度超前、车桩相随、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满足超过5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   随后各路资本纷纷涌入行业“跑马圈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建桩狂潮。其中,既有国资巨头,又有整车企业,更有大量民营企业。目前,行业仍然面临基础不牢固、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等问题。   问题主要表现为:充电设施平均利用率相对较低,行业盈利能力低,商业模式尚未成熟;充电设施运营企业在整体产业链中仍然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车企参与度相对较低,动力电池充电技术升级难以协同……   “运营企业要加快探索创新充电商业模式。”国家能源局监管总监李冶表示,借鉴欧洲等先进经验,国家能源局将会同相关部门加大协调力度,促进车企深度参与充电运营服务,支持整车企业向充电服务运营商购买配套服务,发挥车企引领作用。...

为稳定世界经济贡献中国方案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快速扩散蔓延,危及各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对全球生产和需求造成全面冲击。国际社会普遍期待各方能够联手加大宏观政策对冲力度,防止世界经济陷入衰退。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发出“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倡议,并提出一系列具体举措,为稳定世界经济贡献了中国方案。   过去的几周,欧美股市大幅震荡,美股市场在两周内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四次熔断,美国本土及欧洲一些国家工厂停工、商店停业,消费和工业经济停摆,加大了经济陷入衰退的风险。而中国则相对稳定,展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事实上,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政府坚持全民动员、联防联控、公开透明,打响了一场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目前中国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为社会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财政和货币政策支持复工复产,促进经济增长。目前各行业复工复产正在有序进行,为促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运行提供支撑。   总体来看,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阶段性和可控的,中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空间大,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事实证明,无论是抗击疫情还是恢复经济,中国采取的举措是有力、有效的,中国人民用巨大的努力和牺牲,为世界各国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抗“疫”之路。中国为国际社会防控疫情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也将继续为国际社会合作应对疫情提供有力支撑。   眼下,疫情仍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肆虐,形势十分严峻。各国应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采取必要的财政、货币和结构性政策,推动市场开放,确保全球供应链的开放、稳定、安全和顺畅运行,提振市场信心。在特别峰会上,习近平主席阐述了一系列“中国主张”并提出“中国倡议”,号召实施有力有效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减免关税、取消壁垒、畅通贸易,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这些主张和倡议对于全球协调行动抗击疫情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也作出承诺,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坚定不移扩大改革开放,放宽市场准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扩大进口,扩大对外投资,并加大力度向国际市场供应原料药、生活必需品、防疫物资等产品,为世界经济稳定作出应有贡献。目前,中国企业正在加紧生产制造全球抗疫所急需的医疗物资,并为有需要的国家在华进行商业采购提供便利。这些有力承诺和举措无疑将极大提振市场信心,鼓舞世界经济复苏士气。   病毒是人类共同的敌人,各国命运相连,只有团结互助,才能战而胜之。中方将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各国守望相助、同舟共济,为维护全球经济金融稳定、增强经济韧性积极贡献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力量。

千方百计把疫情影响降至最低限度

  3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科学判断国内外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正在发生的新的重大变化,强调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并在财政金融政策、支持实体经济、扩大投资消费、夯实农业基础等方面部署了宏观调控“组合拳”。我们要按照中央决策部署积极行动起来,审时度势、坚定信心、统筹兼顾、主动作为、攻坚克难,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成绩来之不易。同时,又出现一些新的风险挑战,主要是境外疫情呈加速扩散蔓延态势,我国疫情输入压力持续加大;世界经济贸易增长受到严重冲击,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链恢复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基础上,保持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态势,并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是当前我们面临的新的重大考验。   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坚持“培根”与“固本”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方面,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乘胜追击,继续抓紧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各项重点工作,为努力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拓展更加安全可靠的发展环境与空间;另一方面,要紧紧围绕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深耕细作,动态优化完善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措施指南,把“六稳”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就经济社会发展现实而言,就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准确把握宏观调控重点目标,有的放矢,协同合力,打出管用有效的“组合拳”。   一是夯实农业发展之基,巩固实体经济之本,切实推动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达产。与国外疫情蔓延伴生的抢购现象提醒我们,惟有夯实农业之基,才能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之稳。因此,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首要目标,就是抓紧组织好春管春播,继续抓好生猪产能恢复、解决好畜牧水产养殖面临的困难,加快把支农政策措施落实到田间地头,确保农业生产和重要农副食品供给充足、价格稳定。同时,还要锁定实体经济这一重点领域,紧扣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达产这一主线,加紧疏通地方和企业反映强烈的堵点、难点,通过减税降费,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运营成本;通过再贷款再贴现、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金融手段缓解融资难融资贵,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实体经济发展提供精准金融服务;通过加快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有效保障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的国际货运畅通。   二是对世界经济遭受疫情冲击的严重后果要估计充分,精心做好扩大内需这篇大文章。眼下,境外疫情加速扩散蔓延,欧美发达经济体深陷其中,困难重重。尽管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但从全球范围看,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链恢复正在面临新的挑战。基于此,若要把疫情冲击所造成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限度,最为可行的思路与办法,就是立足自身、扩大内需。消费方面,要聚焦扩大居民消费、合理增加公共消费重点目标,在防控措施到位前提下,激发微观主体活力,有序推动各类商场、市场复工复市,生活服务业正常经营,启动实体商店消费,保持线上新型消费热度不减。投资方面,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和使用,加紧做好重点项目前期准备和建设工作,不失时机推动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撑、引领和带动作用。   三是用好宏观财政和金融这一对重要的政策工具和抓手。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正视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冲击,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为经济发展补充元气;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围绕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为夯实农业基础,巩固实体经济增添内在活力。   时不我待,形势逼人。面对国内外疫情防控新形势,我们要科学谋划、统筹推进,千方百计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确保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实现。

福建“生态云”筑牢医废处置安全屏障 确保全链条覆盖、全过程监管

  疫情期间,福建省利用省级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生态云,加强医疗废弃物处理监管工作,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监管全程透明化,通过电子联单实现医废处置可追溯,确保全省疫情医疗废物、医疗废水得到及时有效安全地收集、转运、处理、处置,实现日产日清、日收日清。   医疗废弃物处置是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的“第二道防线”。疫情期间,福建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利用省级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生态云,加强医疗废弃物处理监管工作,确保疫情医疗废物、医疗废水得到及时有效安全地收集、转运、处理、处置。   信息化管理助规范处置   “这个里面用纸箱包装的是新冠肺炎医疗废物,暂存在这里以后,套上一层医疗废物的专用袋,然后再喷洒含氯消毒液,用纸箱封死,贴上标签。”在福建省生态环境厅的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后勤部主任许一清在屏幕的另一端汇报着医院医疗废物处置情况。像这样的画面,每天都会在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固废平台上演。   “生态云固废平台是2017年6月建成投运的,其中医疗废物模块在2019年下半年开始建设。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疫情环境风险防控成为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而生态云平台就是推动落实这项工作的重要抓手。”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固化中心技术审核科科员蒋锐剑说。   为了让生态云平台得到合理利用,2月3日,福建省生态环境厅专门印发《关于应用生态云调度医疗废物收集与处置工作的通知》,同时启动了涉疫情医废相关模块的开发工作,并于1周左右的时间内投入使用。   生态云平台成为医疗废物处理的指挥中枢。疫情发生后,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付朝阳第一时间通过生态云平台,对全省疫情环境风险防控工作进行部署,连线医疗废物产生、处置有关单位,了解调度疫情期间医废环境监管情况,精准查找工作薄弱环节,“点对点”“面对面”提供科学指导,确保医疗废物监管工作全链条覆盖、全过程监管,不留盲区死角。   目前,医疗废物处置情况已经被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范畴。而基层医疗机构数量多、分布广、规模小,医疗废物处置成本高、监管难度大,是医废处置管理的薄弱环节,更要加强监管。福建省生态环境厅推出的省级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有效解决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困境。平台固废危废管理系统每日汇总全省定点医院医疗废物的产生、转移以及处置单位接收和处置台账等信息。同时,实现与各定点医院、处置单位重点点位的视频联网,让医疗废物监管全程透明化。   “生态云的运用减少了现场督导检查频次,减轻了相关单位的工作负担,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可实现全过程监管,保障全省医疗废物得到全面规范处置,严防二次污染,实现了‘刚性约束’与‘亲情温度’的有机统一。”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固废管理相关负责人说。   电子联单“寻踪溯源”   医疗废物收集是医疗废物处置行业的重要一环,如何规范运营极为关键。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多次组织召开视频会议进行动员部署,固体处、固化中心在1天半的时间内迅速组织建立了“八闽医废信息化”微信管理群,将94家定点医院、19家医废处置单位约300多名信息化管理人员全部拉入群内,要求定点医院和处置单位通过生态云平台,做好危废管理计划、每日台账申报工作,将医疗废物,尤其是涉及疫情的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以及污水处理产生的栅渣和污泥的产生、贮存、转移、处置等全过程数据在平台进行申报,并实施电子联单管理,实现“不见面”服务。   在厦门,市生态环境综合执法支队通过平台实时跟踪定点医院、发热门诊、隔离观察点等单位涉疫医废收集、贮存、处置和污水处理情况,对调度检查发现的问题,指导相关单位落实整改,做到工作落实与确保安全两手抓两不误。   在泉州,安溪县生态环境局在要求联系挂钩干部现场检查的基础上,每日应用远程监管手段对医疗机构、医学观察场所等敏感目标实施远程监督检查,督促定点医疗机构上传相关视频照片,规范疫情期间医疗废水、废物的处置。   “以前统计一个数据,我们汇总整理完要报给院领导把关,层层上报、层层把关,时间很赶还很容易出错,用了生态云平台,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南平市顺昌县总医院后勤部主任陈晓静说,生态云平台提高了数据的收集、汇总和分析效率,不仅方便了监管部门在线监管,还进一步提升了院内的规范化管理水平。   自2月11日起,入驻系统的医院和处置单位正式启动医废电子联单功能,将医废产生数据与医废处置数据连接起来,真正实现了医疗废物的全过程监管和可追溯。   随着门诊数量的增加,医废处置需求呈现明显增长。“通过生态云平台,处置单位可以及时了解我们需要转运的医废数量,尽快安排车辆过来清运,有效缩短了涉疫情医疗废物在仓库贮存的时间,减少了环境污染风险。”南平市第二医院工会主席杨军说。   在线监管保日产日清   医疗废弃物可能附着着传染性病菌、病毒、化学污染物等有害物质,处理不当将导致病毒“二次传播”。因此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处置更要保证稳妥。福州市生态环境局土壤处处长林良伟每天早上8点就开始督导全市的医疗废物处置工作、统计各区县医废处置情况、监控医疗废物前后端的收集和转移。   作为福州市生态环境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综合协调组具体负责人,林良伟的工作除了牵头制定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和手册,最重要的是做好医疗废弃物的监管工作,保证做到日产日清。   疫情期间,在定点医院和医疗废物处置单位工作繁忙的情况下,监管部门“在家”即可通过生态云平台数据分析、视频监控和预警预报等功能,对定点医院和医废处置单位实施在线监管。通过查询定点医院的每日台账数据以及视频监控录像,可以及时发现定点医院是否做到涉疫情医疗废物“日产日清”;通过查阅处置单位的处置台账、视频监控录像,可以了解到每个批次医疗废物的进厂时间、处置时间及处置单位是否做到“日收日清”。生态云平台的运用,让每个医院、每个医疗废物处置点的每个数据都责任到人,实现了数据的全程可追溯,让数据造假无所遁形。...

今年我国夏粮丰收有基础 密切关注三类气象灾害

  □ 今年小麦种植面积基本稳定,越冬期气候条件总体有利,加之春季田管比较到位,目前小麦苗情长势好于上年,也好于常年。不过,夺取今年夏粮丰收还要过“倒春寒”、倒伏等关口。   □ 今年我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总体呈偏重发生态势,程度可能重于上年。   3月2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防范气象灾害保障复工复产和春耕备耕工作情况。   今年小麦面积基本稳定   “总的来说,今年我国夏粮情况可以概括为四句话:土壤墒情充足,苗情总体较好,丰收很有基础,田管切勿放松。”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刘莉华介绍,夏粮主体是冬小麦,目前北方冬小麦已经开始起身拔节,江淮地区开始孕穗,西南地区正在灌浆。今年小麦面积基本稳定,越冬期气候条件总体有利,加之春季田管比较到位,目前小麦苗情长势好于上年,也好于常年。   不过,现在距离夏粮收获还有70天左右时间,夺取夏粮丰收还要过“倒春寒”、倒伏等关口。今年气温偏高,作物的物候期有所提前,小麦生育期提前一周左右,即将进入大面积拔节。小麦拔节孕穗时抗寒能力比较差,容易遭受冻害,因此需要持续关注,做好防范。   防病治虫任务繁重   刘莉华介绍,今年我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总体呈偏重发生态势,程度可能重于上年。威胁玉米生产的主要是草地贪夜蛾,威胁水稻生产的主要是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威胁小麦生产的主要是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白粉病。   目前,已有9个省份1300多万亩小麦发生条锈病,是近10年来发生程度最重的一年。今年4月份至5月份,江淮黄淮地区雨水偏多,可能会造成小麦赤霉病的大流行。小麦白粉病现在也有不同程度发生,夺取今年夏粮和全年粮食丰收,防病治虫任务十分繁重。   农业农村部已经采取了相应防控措施:下发小麦条锈病、赤霉病、草地贪夜蛾病虫害防控预案,提前预拨了14亿元防控资金;启动了重大病虫发生动态网上直报,实行每周一报,重大病情随时报告,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分病虫制定了防控技术指导意见,及时筛选推荐28种草地贪夜蛾的防控用药;组织各地开展了病虫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目前,已经累计防治小麦条锈病1800多万亩次、草地贪夜蛾190多万亩次,基本做到应防尽防。   密切关注三类气象灾害   今年第二个寒潮来势汹汹,当前正值春耕关键时期。   刘莉华介绍,从目前情况看,全国春耕春播进展顺利。截至3月26日,全国春播粮食为7480多万亩,完成意向种植的8%,进度同比快0.6个百分点;早稻育秧已近七成,栽插已经完成1600多万亩,育秧进度快1.6个百分点,栽插进度快2.9个百分点。   “这次寒潮天气对春耕春播影响较小,但是整体春耕春播还有一些气象灾害需要密切关注。”刘莉华说,一是东北地区局部旱涝并存。黑龙江三江平原地区去年秋季降雨比较多,土壤偏涝范围为近5年来最广,春播期可能发生局部内涝。同时,东北西部传统旱区今年春季气温偏高,土壤失墒快,干旱可能性比较大。二是早稻产区可能发生阶段性的阴雨寡照。长江流域春季可能发生阶段性连阴雨,容易造成早稻烂种烂秧,影响栽插进度和秧苗正常生长发育。三是西南华南局部地区春旱影响适时春播。主要是云南、广东、广西等省份去年降水少、蓄水不足,今年春季降水依然偏少、气温偏高。目前,滇南部分地区已经旱象露头,对玉米、水稻、茶叶等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今年气候暖湿特征明显   中央气象台副台长魏丽表示,今年以来气候暖湿特征比较明显。从1月1日到3月27日,降水比常年同期偏多24%,比去年同期多8%,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1.6℃,比去年同期高0.7℃,是1961年以来气温第二高年份。   魏丽表示,预计4月份到5月份暖湿特征还会持续,全国大部分地方气温仍然偏高,降水偏多,降水偏少的区域仅在黑龙江北部和内蒙古东部。气温方面,北方地区气温明显偏高,东北、华北、新疆偏高1℃到2℃。4月份到5月份,需要注意防范的灾害性天气是南方阶段性阴雨、暴雨和强对流天气。...

北京多举措助个体工商户复工复产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27日讯 (记者李佳霖 郭静原)27日下午,在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方葆青表示,复工复产是北京当前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迫切任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北京个体工商户正常经营受到较大冲击。目前全市登记在册的个体工商户有近44万户,带动了大量就业,帮助个体工商户复工复产对于稳定就业、保障民生都具有重要意义。   据介绍,北京市将从以下4个方面加大对个体工商户的扶持力度。   一是帮助个体工商户尽快有序复工复产。保障用工和物流需求,落实个体工商户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分业态分形式有序推动个体工商户复工复产。   二是降低个体工商户经营成本。从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减免和缓缴社保缴费、实行税费及房屋租金减免等方面,推出降低经营成本的系列举措,例如免征以单位方式参保的个体工商户企业2020年2月至2020年6月的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单位缴费部分。   三是方便个体工商户进入市场。推进准入便利化,提供个体工商户登记网上办理服务;实行告知承诺,根据申请人的申请和信用承诺办理个体工商户登记,即时审批发放营业执照;依法豁免登记,对销售农副产品、日常生活用品或者个人利用自己的技能从事无须取得许可的便民劳务活动的个体经营者,依法予以豁免登记。   四是加大对个体工商户的服务力度。在疫情期间保障个体工商户电气供应,并充分发挥个体劳动者协会等社团组织及互联网平台作用,集中各界力量应对疫情。

武汉主战场疫情扩散基本阻断 将采取更加有效措施防止疫情死灰复燃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武汉3月27日电 (记者董庆森 温济聪)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27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全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情况。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柳东如表示,目前,湖北和武汉“内防扩散、外防输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武汉主战场疫情传播基本阻断。武汉市整体由高风险区降为中风险区,5个区降为低风险区。   “‘零报告’不等于‘零风险’,局部暴发疫情的风险仍存在。”柳东如说,当前湖北全省正在逐步解除离鄂离汉通道管控,武汉还将有计划解除社区封控。随着管控措施的解除,需要采取更加精准、更加主动、更加有效的防控措施,防止疫情死灰复燃。   一是强化主动申报。进一步强化社区、单位、集体和个人主动申报健康的责任,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时,要立即向附近的疾控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   二是压实社区排查。落实落细乡镇、街道和社区网格化管理责任,对辖区外来人员特别是入境人员进行摸排,建立台账及时报告排查情况。公安、商务、卫生健康部门要及时向社区通报外来人员信息,确保外来人员排查和入境人员转运隔离等环节做到无缝对接。   三是强化疫情处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全面落实预检分诊和首诊负责制,规范和加强发热门诊管理,对可疑患者及时登记、检测、诊断和隔离治疗,企事业、交通等单位和场所要加强发热病人的主动监测,发现可疑病人就地隔离,立即上报,各级指挥部要坚持“早、小、严、实”原则,及时发现和处置散发疫情和聚集性疫情,落实管控措施、严防本地疫情传播。   四是抓好重点防控。湖北省印发了社区外来人员住宿场所、客运场站及交通运输工具等重点人群和重点场所防控指南,并加大培训力度,派驻专家深入一线指导防控工作。下一步,湖北将严格按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要求,抓实抓紧抓细各项防控工作。   在本次新冠疫情防控中,湖北省疾控中心承担了哪些工作?在回答经济日报记者提问时,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委书记刘家发说,湖北省疾控中心承担的工作主要有5个方面。   一是流行病学调查和密切接触者追踪。接到疫情信息后,省疾控中心在第一时间前往现场,和传染病定点医院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探寻疾病的传播链条和流行特点。   二是疫情监测分析工作。24小时全天候在线管理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确保全省2325个网络直报机构实时报告。通过数据分析,在实时把握疫情形势和流行趋势的基础上,向社会发布9起风险等级评估报告,为全省分区分级防控、分类分时复工提供依据。   三是实验室检测和技术攻关工作。截至目前完成疑似病例确诊、环境污染调查、消毒效果检测等基本核酸检测7697份,抗体检测783份,利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开展新冠病毒分离鉴定和基因测序工作,跟踪监测病毒的变异情况。   四是公共卫生安全检测与评价、消毒与院感控制。参与了武汉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等应急医院的设计和验收,为24家定点医院ICU病房、固定手术室、CT室、检验室的改造提供技术服务等。开展消毒148次,消毒面积达333245平方米。   五是指导基层防控。先后派出7批次、61名队员开展现场工作指导,深入一线为疫情防控提供全方位专业技术支撑,抽调26名专业骨干直接参与到武汉市及相关区的专项留调工作。

我国可燃冰试采再创两项世界纪录 

  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第二轮试采取得成功。在水深1225米的南海神狐海域,试采创造了产气总量和日均产气量两项新世界纪录,攻克了深海浅软地层水平井钻采核心技术,实现了从“探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重大跨越。   天然气水合物通常称为可燃冰。此次试采是我国可燃冰第二次试采,于2月17日点火成功,持续至3月18日完成预定目标任务,期间产气总量86.14万立方米,日均产气量2.87万立方米,均创造了世界纪录。   实现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大致可分为理论研究与模拟试验、探索性试采、试验性试采、生产性试采、商业开采5个阶段。第二轮试采成功实现从“探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的阶段性跨越,迈出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进程中极其关键的一步。   据悉,目前第二轮试采仍在进行中,科技人员将围绕加快推进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产业化和实施生产性试采继续进行试验工作。

联合国报告:中国减贫成就显著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纽约3月26日电 记者高伟东报道: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3月25日发布的《2020亚太地区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度报告》显示,亚太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表现出色。中国在减贫领域的成就尤为显著。   报告显示,2017年,区域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两倍多,至少18个国家和地区的贫富差距有所缩小,农村地区供电普及也取得稳步进展。从1990年到2015年间,全球每日生活费低于1.90美元的极端贫困人口数量从19亿下降到了7.3亿,其中亚太地区降幅最为明显。   报告特别指出,中国在减贫领域表现显著,已成功将贫困人口数量从1990年的7.8亿减少到了2015年的1000万以下。2015年,中国收入最低的40%群体,其家庭收入增长了9.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有助于推动东亚和东北亚地区减少不平等现象。   报告同时强调,为了实现更加平等和可持续发展,亚太地区当前的经济增长必须与百姓福祉及健康环境相结合。各国迫切需要在性别平等以及建设可持续城市和社区等领域加快进展,并加强相关数据收集和统筹。

中国已对89个国家实施抗疫援助

  □ 目前,中国已分4批组织实施了对89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的抗疫援助,现正在制订第5批援助实施方案。   □ 疫情当前,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加凸显出其时代价值,国际社会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月26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外交部副部长罗照辉、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曾益新、国际发展合作署副署长邓波清介绍了中国抗击疫情的国际合作情况。   已对89个国家实施抗疫援助   邓波清表示,目前已分4批组织实施了对89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的抗疫援助,现正在制订第5批援助实施方案。   从援助对象看,既包括疫情较为严重的国家,也包括公共卫生体系和防疫能力较为薄弱的国家,还包括欧盟、非盟、东盟等国际组织。中国响应世界卫生组织筹资呼吁,向其提供了2000万美元捐款,用于增强有关国家防疫能力、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等指定用途。   从援助方式看,包括医疗物资援助和医疗技术援助两种形式。援助物资主要包括检测试剂、口罩、防护服、隔离眼罩、额温枪、医用手套鞋套以及呼吸机等诊疗设备。医疗技术援助主要采取派遣医疗专家组的形式,开展经验交流,提供诊疗建议。此外,许多中国地方政府、企业、民间机构和个人也参与到对外援助行动中。   对外援助不影响国内疫情防控   邓波清表示,中国在确定提供抗疫援助方案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第一,当地疫情严重程度、当地医疗卫生条件和医疗物资缺乏程度。第二,有关国家向中方提出的具体援助需求。第三,中国政府自身所具备的能力。   在充分保障国内抗疫工作需要的前提下,中国政府本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妥善制订援助工作方案。   中国善举获国际社会高度评价   罗照辉介绍,中国与世界各国分享抗疫经验,提供多语种防控和诊疗方案,举行疫情防控经验国际分享交流大会,与多国专门举行卫生专家视频会议,并同有关国家开展疫苗研发、药品研发等合作。在中方倡议下,中国—东盟新冠肺炎问题特别外长会议在老挝成功举办,中日韩举行了新冠肺炎问题特别外长视频会议,中韩专门成立了应对疫情联防联控合作机制。   中国的善举义举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评价。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和匈牙利总理欧尔班等领导人亲自到机场迎接中国抗疫医疗专家组以及援助物资。柬埔寨首相洪森直播中国医疗专家组抵达金边,60万网友在线观看。意大利外长迪马约表示,中国医疗专家和他们携带的援助物资“将拯救意大利”。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中国正在做的事情是正确的。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也向习近平主席表示,联合国感谢中方为当前处境困难的国家抗击疫情提供援助,中国支持对多边主义至关重要,期待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继续发挥重要领导力。   努力取得抗击疫情最后胜利   罗照辉表示,全球化时代,人类面临共同的发展机遇,也承担着共同的风险和挑战。当前,国际新冠肺炎疫情呈加速发展态势:从报告第一个病例到报告首个10万病例用了67天,到报告第二个10万病例用了11天,到报告第三个10万病例仅仅用了4天。疫情严重威胁世界各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冲击全球政治经济社会版图。如何应对这一严峻挑战,不仅关乎各国人民的安危和世界的前途命运,也考验着人类社会的共同智慧。   疫情当前,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加凸显出其时代价值,国际社会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危难关口,国际社会是自私狭隘、闭关锁国,还是凝聚合力、共护家园?是谣言歧视、仇外排外,还是携手抗疫、共克时艰?过去两个多月的抗疫实践已经清楚表明:只有团结合作,互帮互助才是应对疫情最有力的武器。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病毒不分国界,疫情不分种族。中国将继续坚定秉持命运共同体理念,同各国人民同舟共济,加强合作,努力取得抗击疫情的最后胜利。

经济日报评论员:携手赢得这场人类同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斗争

    经济日报原标题:携手赢得这场人类同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斗争——学习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上重要讲话   在全球疫情快速蔓延、金融市场动荡不安、世界经济面临衰退风险之际,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释放了共同应对挑战的强有力信号,提振了国际社会应对疫情、稳定世界经济的信心。   习近平强调,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国际社会最需要的是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团结应对,全面加强国际合作,凝聚起战胜疫情强大合力,携手赢得这场人类同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斗争。   此次疫情带来的挑战超出了世界各国的过往经验。但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人类社会不断应对和战胜各种挑战和困难的历史。因此,对于战胜疫情,国际社会应当坚定信心。   当然,信心不是凭空而来,而应当来源于国际社会的齐心协力、团结应对。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团结合作是人类社会应对挑战、克服困难、实现共赢的不二法则。   全球化时代,疫情面前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无论是抗击疫情,还是维护世界经济稳定,当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在这方面,中国一直是倡导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在中国最困难的时候,国际社会给予中国真诚帮助和支持,中国的疫情防控也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在全球疫情快速蔓延之际,中国在全力做好国内防控的同时,也同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分享防控经验做法,开展药物和疫苗联合研发,并向出现疫情扩散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   疫情对全球经济产生了严重冲击,阻碍了各国的生产、需求以及贸易,造成了世界金融市场动荡,一些国家失业率攀升。为了稳定经济,一些国家出台了刺激政策。但是,要在最大程度上克服疫情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需要更多全球共识和开放合作。   世界各国应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采取必要的财政、货币和结构性政策,推动市场开放,减免关税、取消壁垒、畅通贸易,提振世界经济复苏士气。   对此,中国直面挑战,迅速行动。一方面,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稳步推进复工复产,为稳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坚定不移扩大改革开放,放宽市场准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扩大进口,扩大对外投资,为世界经济稳定作出了贡献。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全球危机,需要全球协同应对。齐心协力是国际社会化解这一艰难挑战的正确选项。只有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加强互信合作,国际社会才能早日战胜疫情,实现世界经济复苏与稳定。

疫情重创之下 多国经济加码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对餐饮、客运和制造等行业造成沉重打击,更被众多国家视为自二战以来最严峻挑战。为了提振经济稳定信心,多国纷纷加码经济刺激计划,以应对疫情造成的不利影响。   德国:出台战后规模最大方案   德国作为欧盟人口最多的成员国,疫情发展形势不容乐观。随着防控措施升级,德国航空、旅游、汽车、餐饮等行业均遭受重创。有分析认为,今年德国经济有可能下滑5%。德国经济部长表示,疫情给德国经济带来的损失不会小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   3月23日,德国政府召开内阁会议,通过了总额将高达1.2万亿欧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这是德国二战后规模最大的经济刺激计划。此外,德国政府还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企业帮扶政策,这一系列政策主要聚焦于抗疫情、稳企业、保就业三个方面。   德国政府已经下决心突破长期以来在财政政策上的严格限制,于本财政年度追加总额高达1560亿欧元的财政预算。这一决定虽打破了追求财政平衡的基本原则,但显示出德国在抗疫情、保经济方面的决心。根据财政部的草案,1560亿欧元追加预算中将有600亿欧元用于直接抗击疫情,另有500亿欧元将用于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中小企业员工将获得每月9000欧元至15000欧元不等的现金补助。   除了增加财政预算外,德国政府还准备仿照2008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建立“金融市场稳定特别基金”的做法,创立总额6000亿欧元的“经济稳定基金”项目,来帮助德国企业。   德国财政部长朔尔茨表示,为了尽力使经济损失得到补偿,德国政府将以最快速度执行这些刺激政策。德国政府还规定,今年4月份至6月份间,企业或个人可以暂缓缴纳房屋租金,且房东不得以任何理由在此期间解约。   法国:进入“战时经济”模式   近期,法国政府推出系列行政限制与管控措施,旨在迅速控制疫情蔓延。但是,疫情对经济冲击的负面效果逐渐显现,法国由此正式发起了疫情第二战场“经济战”总动员。   据法国经济部门初步估算,法国就业领域预计在3月底将减少超过50万个临时工种工作岗位。法国输电公司主管表示,自政府限制措施执行以来,法国的电力消耗已下降约15%。另据法国食品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政府实行管控措施后,该行业失业率由不到5%迅速上升至8%。   面对这一形势,法国政府充分意识到确保国家经济持续运行的必要性,发起了疫情“经济战”总动员。法国总统马克龙日前会同一线大型企业、专业联合会及主要部门部长召开会议,共同商讨应对疫情带来的经济冲击。马克龙表示:“我们的工作是预防风险,政府管控措施并不意味着完全阻隔经济活动。我们需要确保经济正常运转与连续性,这需要政府有组织地对经济给予支持。”   法国政府积极谋求抗疫与经济发展平衡。一是法国经财部宣布将对疫情期间坚持工作的人员给予1000欧元免税奖金,奖金发放预计持续到6月底。二是法国三大雇主协会和五大工会联合呼吁各政府机构和企业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障继续上班的员工身体健康和安全。三是法国政府正制定战略性行业与企业清单,确保经济与防疫工作正常运转。同时,法国政府还将积极与纺织行业等加强协调,保障医疗防护用品充足供应。   澳大利亚:刺激计划密集出台   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冲击,3月22日,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宣布了总额为661亿澳元的第二轮经济刺激计划。从3月12日推出第一轮176亿澳元经济刺激计划,澳联邦储备银行紧急降息并推出900亿澳元的特别融资安排,政府提供150亿澳元的融资支持,到如今又推出第二轮一揽子经济救助计划,在不到两周的时间里,澳大利亚政府各部门已累计提供了1890亿澳元支持,相当于澳大利亚GDP的9.7%,规模力度空前。   在加大对工人和家庭的支持力度方面,一是对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求职者提供后续补助。政府暂时扩大了收入补助金的资格范围,在现有的求职者补助基础上,每两周再提供550澳元补助。二是增加对家庭的收入支持。除了此前宣布的750澳元补助外,还将向享受社会保障等类型居民另外提供750澳元的补助。三是提前释放退休金。四是暂时降低退休金的最低提款率。五是降低社会保障推定收益率。这一变化将使包括养老金领取者在内的大约90万人受益。   在帮扶企业方面,政府将向年营业额低于5000万澳元的中小型企业提供2万至10万澳元不等的补贴。这项措施将使约69万家企业、约780万人从中受益。   此外,澳大利亚政府还将建立“新冠肺炎疫情中小企业担保计划”,以支持中小企业获得营运资金;并为陷入财务困境的企业提供临时救济,暂时提高了债权人对公司发出法定要求的门槛;还向澳大利亚航空公司和机场提供7.15亿澳元的支持。   韩国:100万亿韩元稳定经济   3月24日,韩国召开第二次紧急经济会议,决定将支援国内经济的拨款规模上调至100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5685亿元),用于向企业提供流动性资金,稳定金融市场。   具体来看,一方面,政府提供总计51.6万亿韩元的经营安定资金,主要用于向韩国大企业、中型企业、中小企业及个体户提供流动性资金,保障国内正常商业活动。另一方面,提供共计48.5万亿韩元的稳定金融市场专项资金,其中20万亿韩元作为债券市场安定基金,10.7万亿韩元作为证券市场安定基金,10.8万亿韩元用于支援韩国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等。...

各方有序保障白衣天使顺利返程

  根据统一安排,各地支援湖北医疗队已通过各种交通方式陆续分批有序撤回。截至24日,已有194支医疗队、21046名医务人员从湖北撤回,其中,已有141支医疗队、14649人从武汉撤回。目前仍有139支医疗队、16558人坚守在武汉救治一线。   3月2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焦雅辉在记者见面会上表示,在有关部门通力合作保障下,各支援助湖北医疗队平稳有序顺利回撤,取得阶段性成果。自3月17日开始,每天撤离人员在1000人至3000多人不等,主要是根据各医疗队完成支援情况安排,也按照救治任务的轻重缓急依序进行。   如何有序、安全、顺利保障“白衣战士”们撤离?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运行调节局副局长刘明表示,中央指导组成立援助湖北医疗队撤回交通保障小组,国家发展改革委为保障组牵头单位,根据工作需要,组织安排好撤回前、途中的必要物资保障工作。   刘明介绍,部分医疗队离鄂离汉选择乘坐高铁,国铁集团公司客运部按乘坐率50%安排医疗队员免费乘车,上车后,提供免费餐饮。   此外,为了让医护人员轻松返程,顺丰、京东、邮政3家快递公司,免费为医疗队提供服务。湖北顺丰速运有限公司总经理潘韦介绍,湖北全省顺丰各营业网点自3月14日起,正式在全省范围内启动支援湖北医疗队返程行李免费寄递服务,截至23日,顺丰已为来自全国29个省份的医疗队提供了这项服务,共完成行李寄递7.8万件,重量929.4吨,共减免运费668.6万元。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陈恺民说,为护送医护人员顺利返程,相关部门做了几方面工作:一是加强电信网络运行的实时监测,对网络进行7天24小时不间断监测,保障电信、通信网络总体运行平稳。二是加强网络巡查、群查,派出保障人员和车辆检查基站、线路等,及时排除故障。三是加强机场、火车站等交通枢纽的电信保障,提前做好巡检维护,排除各类安全隐患。   警灯闪烁,警笛长鸣;铁骑开道,全程护卫——连日来,感人的欢送和迎接场景正在各地出现,令广大医护人员和无数网友为之动容。国务院办公厅督查室一级巡视员刘忠表示,各地公安部门以最高礼仪、最深敬意、最佳形象、最强守护,向最美逆行者和“白衣战士”致敬,全力做好道路交通疏导巡逻管控等工作,为他们撤回返程提供安全畅通的交通环境。   刘忠介绍,各地公安部门加强省内协调和省际联动,实现无缝对接、接护通行,并加强与交通运输、气象等部门密切协作,全力确保车辆运输安全;援助湖北医疗队人员和物资运输车辆自出发地至机场、火车站以及抵达目的地机场、火车站后至集中隔离点,全程警车开道、骑警护送;车辆沿途经过的主要路口都有民警辅警现场值守,负责交通疏导和秩序维护;车辆行经高速公路和主要国省干线公路检查站时,在场民警辅警面向车辆列队敬礼。   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二级巡视员许宝利介绍,过去8天里,为保障援助湖北医疗队撤回,公路方面已出动运力731车次、货运110车次、包机132架次,涉及11家航空公司,20家道路运输企业。   焦雅辉介绍,伴随着病区集中合并,还会有大量医务人员陆续返回。预计3月底前,还会出现各支援医疗队返回的一个高峰。   另据介绍,国家医疗救治专家组以及高水平的重症救治团队将继续坚守在湖北的重症定点收治医院,直到救治任务特别是重症患者的医疗救治任务全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