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ar: 2020

今年区域性暴雨洪涝或重于常年 可能发生流域性较大洪水

  从水文气象预测情况看,今年汛期发生区域性大洪水的可能性较大,甚至也有可能发生流域性较大洪水。对此,水利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全力推进水毁修复、汛前检查等备汛工作,以超标洪水防御、水库安全度汛、山洪灾害防御为重点,全面查找、及时消除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每年汛期,复杂多变的天气都牵动人心。据预测,今年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暖湿特征明显,降雨偏多,南方春汛偏早;汛期,我国南北方都将有多雨区,区域性暴雨洪涝重于常年,防汛形势不容乐观。   依据我国入汛日期确定有关规定,今年我国入汛日期为3月28日,较多年平均入汛日期(4月1日)提前了4天。汛期提前意味着什么?如今,各地防汛工作进度如何?面临哪些困难?   水文年景总体偏差   据水文气象分析,今年1月至3月,长江流域累计降水偏多,特别是3月以来,南方地区强降雨过程频繁,一些江河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西江、长江中下游干流及两湖等江河底水位较常年同期偏高1.56米至4.26米。   从水文气象预测情况看,今年汛期发生区域性大洪水的可能性较大,甚至也有可能发生流域性较大洪水。特别是长江流域,今年汛期降水总体上将较正常偏多,但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涝重于旱;主汛期降水偏多,应重点防范因降雨集中发生的严重洪涝和山洪灾害,同时警惕可能发生涝旱急转现象。   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司长田以堂坦言,据预测,今年的气候年景偏差,极端天气事件可能多发。   “进入汛期意味着进入了强降水集中期,降雨将强度更大、历时更长,突发洪涝灾害事件随时都可能发生。”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鄂竟平分析说,在汛期,天气形势更加复杂多变,极端天气事件将明显增多,更加难以精确地作出预测预报。同时,备汛时间也更加紧迫,南方已正式进入防汛阶段,北方备汛时间所剩不多,需要更加抓紧有限的时间做好各项度汛准备。   据气象水文通报,4月2日至4日,长江流域洞庭湖和鄱阳湖地区降雨频繁。受近期持续降雨影响,两湖地区支流出现明显涨水过程,部分河流发生超警洪水。   各地未雨绸缪抓防汛   新冠肺炎疫情对今年的备汛工作造成了一定影响。为保障安全度汛,全国多地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防汛备汛工作,打出了防汛备汛系列“组合拳”。   3月29日到4月1日,福建出现明显降雨过程。对此,福建省防汛办组织会商研判,要求受强降雨影响地区要适时启动24小时防汛应急值班,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做好山洪、滑坡、泥石流、内涝等防范,特别是气象、农业等部门要重点做好人工消雹和大棚防护,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水利专家透露,广东今年后汛期珠三角、粤东和粤西沿海地区偏多二成至三成,西、北江可能出现超5年一遇的洪水,部分中小河流可能出现20年至50年一遇大洪水,局地旱涝并存,水旱灾害防御形势严峻。   为做好今年防洪度汛工作,3月31日,广东省水利厅召开全省水旱灾害防御工作视频会议强调,各地要广泛开展水利防汛检查、水毁工程修复、隐患排查整改、监测预警设施维护、防汛预案方案修订、调度演练等各项防汛备汛工作。重大防汛安全隐患整治工作务必在汛前完成,水毁水利设施修复务必在4月底前全部完成。   每年汛期,对于水利部门来讲,就是要筑牢安全防线,守住水旱灾害防御底线。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水旱灾害防御仍存在薄弱环节。鄂竟平坦言,一方面,受疫情影响,部分地区备汛工作进度有所滞后,水毁水利工程设施修复尚未全部完成,大江大河、重要支流和防洪城市等的超标洪水防御预案有待修订完善,预案措施需进一步落实;另一方面,水库安全度汛责任和措施落实还存在不足,需进一步强化。同时,山洪灾害点多面广、防御难度大,监测预警能力有待提升。   多措并举做好防御   “尽管疫情对备汛工作造成了一定影响,但仍要清醒认识面临的形势,高度重视并做好各项防范应对工作。”鄂竟平表示,要全力推进水毁修复、汛前检查等备汛工作,以超标洪水防御、水库安全度汛、山洪灾害防御为重点,全面查找、及时消除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把责任落实到防汛备汛全过程、各层级。   针对今年汛情趋势预测,鄂竟平提出,在全面做好水旱灾害防御工作的同时,重点关注预报降雨明显偏多、偏少的地区,有针对性做好防御准备。特别是海河流域要进一步提高监测预报水平,做好超标洪水防御预案编制和措施落实。   通过多年建设,目前,我国防洪工程体系取得了长足进步。田以堂介绍,为确保人民生命安全,今年水利部将要求所有大江大河和重要支流、有防洪任务的县级以上城市都要编制超标准洪水的防御预案,开展超标洪水防御调度演练。   水库安全度汛始终是水利系统的头号风险。据了解,目前,我国有9.8万多座水库,其中大中型水库有4000多座,还有9.4万多座小型水库。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小型水库。小型水库大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防御标准不高、库容较小,如果遭遇大洪水,可能有漫坝或者溃坝的风险。因此,小型水库主要是保障自身安全,同时对下游影响范围之内的人员要做好预警,确保下游人员的安全。存在病险的水库要降低运行水位,甚至空库运行,确保防洪安全。...

挖掘机销售回暖折射投资活力 3月份销量同比增长11.59%

  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内外需下行压力加大,逆周期宏观调控需要更加有为。3月份,我国挖掘机行业合计销量49408台,同比增加5130台,同比增长11.59%。挖掘机械销量是基建项目投资建设的先导指标,其数据明显回暖,预示我国基建项目、企业复工复产进度进一步加快。专家表示,投资将继续在稳增长中发挥关键作用。   近日,中国工程机械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我国挖掘机行业合计销量49408台,同比增加5130台,同比增长11.59%。   挖掘机是基础设施建设中不可或缺的设备,其产销情况与基建项目开工进展密切相关。正因如此,挖掘机销量快速增长,往往被认为是基础设施投资加快的重要信号。   有关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3月份以来,随着复工复产进程进一步加快,一大批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步入正常运行轨道,基础设施投资增速进一步回升,投资将继续在稳增长中发挥关键作用。   基建复工带动挖掘机市场回暖   今年前两个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3323亿元,同比下降24.5%。从环比看,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下降27.38%。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分析说,全国大面积延迟开工,从供给端影响企业的生产恢复,导致制造业投资需求减弱;受限制施工的影响,春节之后大量基建项目难以开工,即便年初以来专项债发行进度加快,也难以促进基建项目投资增长。此外,受疫情影响,建筑业生产放缓,市场需求被抑制,房地产投资和销售显著下滑。   “当前,我国投资持续平稳增长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随着中央一系列稳投资政策落地实施,投资力度将不断加大,投资短期下降的局面将逐步扭转。”国家统计局投资司司长彭永涛说。   这一判断可以从具有一定风向标意义的挖掘机产销数据中得到佐证。3月份国内挖掘机销量增速较2月份明显回升,其中小型挖掘机销量31616台,同比增长18.49%,贡献了3月份挖掘机行业增量的96.18%。   “挖掘机械销量是基建项目投资建设的先导指标之一,其数据明显回暖,预示我国基建项目、企业复工复产进度进一步加快。”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分析师周茂华说。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也认为,挖掘机、重卡等工程机械与基建工程关系紧密,其销量往往被视为判断基建行业发展情况的一个重要先行指标。除了更新换代,3月份挖掘机销量回升,反映出基建项目进一步拉动了工程机械需求以及国内经济回暖。   专家还指出,小型挖掘机销量快速增长是因为其主要应用在新农村建设和市政工程建设中,新农村建设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较小。随着稳基建等一系列政策出台落地,重大项目复工开工以及房地产项目开工推进,预计自4月份以后中型挖掘机占比将逐步回升。   新基建投资成重要新增长点   3月份以来,各地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市政工程、农林水利、交通运输等一大批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陆续开工。   不久前,新建北京至雄安新区城际铁路雄安站站房及相关工程(以下简称“雄安站”)已经全面复工。这一项目总建筑面积47.5万平方米,预计2020年底正式开通。   雄安站是雄安新区首个重大交通项目,是实现雄安新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效融入“轨道上的京津冀”的重要工作。中建科工集团雄安站项目部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基础上,目前雄安站项目复工进展顺利。   “作为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基建承担着稳定经济增速、优化投资结构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盘和林说。   周茂华表示,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内外需下行压力加大,逆周期宏观调控需要更加有为,适度加大基建补短板力度。年初以来,专项债发行规模明显增大、发行节奏加快,其中超八成投向基建。同时,进入2月下旬以来,国内密集出台措施,加快重大项目复工。综合考虑专项债、下调基建项目资本金比例效果等因素,预计全年基建投资增速有望回到10%以上。   值得关注的是,各省份进一步加大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投资力度,5G智能装备、人工智能等项目成为引领新一轮投资的亮点。   比如,4月3日重庆市2020年首轮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集中开工;同一天,贵州省583个重大工程项目集中开工,其中5G等新基建项目49个;4月8日湖南省长沙市106个新基建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近30亿元。...

经济日报:携手抗疫筑牢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肆虐,给经济、社会、民生等各个领域都带来了巨大冲击,多国战“疫”形势危急。值此关键时刻,怎样有效开展全球抗疫?如何共同捍卫世界公共卫生安全?这是各国必须回答的迫切之问。   重大传染性疾病是全人类的敌人。“同各国一道促进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这是中国的倡议与主张,更是中国的作为与担当。   人人享有健康是全人类共同愿景,也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抗疫的关键时点,习近平主席在向多国领导人致慰问电时发出“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倡议与主张,这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内涵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标志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随着对时代特征和世界大势的精准把握,逐渐走深走实;也是向国际社会贡献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指明了全球卫生治理体系的发展方向,为防止疫情蔓延、加强国际合作提供了新思路。   在中国疫情防控最艰难之时,“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的支援,“中国加油”“湖北加油”“武汉加油”的呐喊,全球多地点亮“中国红”的祈愿……国际社会以不同方式向中方表达慰问和支持,一股股跨越山海的暖流给中国以力量,世界与中国在守望相助中不断深化着命运共同体的共识。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疫情蔓延进入紧急状态之时,中国急彼方之所急、对危难之国能援尽援:从分享防控经验和诊疗方案,到患者救治、疫苗研发等国际合作;从多批中国医疗专家团队白衣执甲、逆行远征,奔赴世界抗击疫情前线,到在巩固疫情防控成果基础上优先恢复和提高医疗防疫物资产能、严格质量监管措施,为全球抗疫提供尽可能多的物资保障;从积极推进国际合作联防联控机制建立,到推动完善全球卫生治理,确保全球产业链开放、稳定、安全……中国以实际行动促进全球携手抗疫,中国在与世界共克时艰中不断彰显着大国担当。   命运与共,行胜于言。疫情是威胁全人类健康安危的“魔鬼”,我们相信,只要各国齐心协力、同舟共济,以空前的团结精神和坚定行动,携手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携手筑起抗击疫情的全球防线,携手全力化危为机,就一定能够经受住疫情的考验,抵御疫情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冲击,赢得这场人类同重大传染性疾病斗争的最终胜利。   看向更长远的未来,“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这样的重大突发事件不会是最后一次,各种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还会不断带来新的考验。”我们期待,世界各国抓住此次抗击疫情的契机,深化卫生健康领域的交流合作,抛弃傲慢和偏见,坦诚相见,不断提升公共卫生问题在国际议程中的位置,支持联合国及世界卫生组织在完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发挥核心作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携手共建美好地球家园。

山东青岛:蓄力新经济 锻造新优势

  出台18条政策助力中小企业复工复产;开通中英日韩4条招商热线向全球发出合作邀请;派遣千名干部联系服务万家企业;举行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誓师大会……近段时间以来,山东青岛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同时,围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   “疫情短期内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冲击,但也倒逼新技术、新模式、新需求、新市场、新投资、新消费变革。青岛要超前谋划、危中求机,推动相关行业领域快速崛起。”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说。   精准推进复工复产   青岛在积极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及早打响了复工复产攻坚战。2月3日,青岛发布了18条举措,在缓缴社保、延期缴纳税款等方面为企业雪中送炭;此后青岛又陆续出台4次共130多条举措,支持企业恢复生产、降低运行成本;青岛还对34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片包干、逐家对接,协调解决企业困难。   按照“一企一策”的方案,青岛倾力帮助企业解决各种难题。位于青岛李沧区的韩资企业乐星汽车电子(青岛)有限公司,3家原材料供应商受疫情影响未能及时复工。接到求助函后,李沧区发改局立即联系青岛市工信局以及3家企业所在的即墨区工信局,协调企业在两天时间里实现复工。   青岛雅世医疗器械公司生产的手持红外线测温仪近段时间订单剧增,但由于流动资金紧张,制约了企业的生产能力。青岛金融机构的“春风行动”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青岛农商银行西海岸分行为企业开通“绿色通道”,及时批复贷款2000万元。据统计,青岛金融机构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春风行动”,累计授信近2000亿元,放款企业超过5000户。   为解决企业“用工难”,青岛采取包机、包车等方式,运送员工返岗。迄今,青岛返岗直通车已累计为200多家单位组织1000多车次,运送2万余名务工人员回青返岗。   精准施策助力青岛复工复产工作有序推进,早在2月底,当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就实现了100%开工复工。   抢抓发展新机遇   3月5日,青岛多个政府部门齐聚海尔集团,研究如何全力支持“四年5000亿元,再造一个新海尔”的发展规划。青岛市委、市政府表示将制定专项政策,鼓励各类工业互联网平台在青岛拓展应用场景,支持企业吸纳全球产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融入工业互联网发展进程,共同把青岛打造成为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   这是青岛危中寻机抢抓工业互联网机遇的具体行动之一。“重大危机必然带来重大改变,我国将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加快布局5G、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王清宪说。   “四年5000亿元,再造一个新海尔”发展规划依托的是5G+智能制造、5G+智慧家庭、5G+智享平台。其中5G+智享平台,就是海尔已具备全球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COSMOPlat。该平台本质上就是一个生态系统,目前已汇聚了3.3亿用户、4.3万家企业和390多万家生态资源。青岛为其制定专项政策,旨在打造一个物联网时代的“阿里巴巴”。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之一,青岛的本土企业特锐德已占据了全国充电市场42%的份额,占有率全国第一。   青岛市政府和特锐德一起发出邀请,欢迎全国的企业家来青岛,共同发展壮大包括充电桩在内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新冠肺炎疫情之后,健康产业无疑将进入一个“风口”期。3月16日,青岛市正式委托修正药业等大型医药企业和院士团队共同研究方案,计划在青岛西海岸新区规划建设一个世界级的“生物医药大健康蓝色海洋城”。“我们欢迎企业家带着项目、产品、资本来到青岛。”王清宪向全球企业家发出了诚挚的邀请。   打造开放发展新优势   2月4日,青岛市向全球发出了“我们在线等您”的招商邀请。同时开通中英日韩4种语言的24小时热线,畅通外企快速服务通道。   扩大合作打造开放发展“新优势”,也是青岛化危为机的重点方向。2月底,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国际客厅”正式交付使用,这个“国际客厅”旨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推动上合组织国家乃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资本、技术、人才、经贸深度交流融合。   港口是扩大合作的重要载体。青岛港已拥有137条外贸航线,基本形成了“东接日韩亚太、西联中亚欧洲、南通南亚东盟、北达蒙古俄罗斯”的国际物流大通道。3月28日,青岛启动国际邮轮母港区开工暨全球招商推介,将在拥有9公里港口岸线的老港区,打造一个集邮轮旅游、金融贸易、智慧创新、商务文化四大产业于一体的国际新港城。“我们将依托青岛百年港口的起点——青岛老港区,结合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更新,打造一个充满创新创业的发展区域,真正把邮轮母港区建设成为青岛开放、现代、活力、时尚元素的聚集地。”王清宪说。

高质量脱贫,“富民”之后还需“强县”

  从眼前看,剩余脱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加上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影响,巩固脱贫成果难度很大;从长远看,连续多年的精准扶贫,尽管解决了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但一些贫困县发展的内生动力仍有待增强,“富民”之后还需想办法解决“强县”问题。在脱贫之后的“过渡期”内,除了要继续落实“四不摘”,对原贫困地区还需在“四帮扶”上继续发力   4月11日,吉林省8个贫困县全部实现摘帽。据悉,我国还剩7个省区最后52个贫困县将在2020年摘帽。我国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脱贫成绩巨大。不过,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仍需要高度重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从眼前看,剩余脱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加上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影响,巩固脱贫成果难度很大;从长远看,连续多年的精准扶贫,尽管解决了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但一些贫困县发展的内生动力仍有待增强,“富民”之后还需想办法解决“强县”问题。当前的贫困县摘帽标准,主要针对贫困发生率、脱贫人口错退率、贫困人口漏评率和群众认可度作出评估,对县域经济水平和发展能力没有明确要求。   从产业特点看,近年来贫困地区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群众增收的主力军。目前,很多贫困县的扶贫产业是以养殖、种植、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家庭手工作坊等为主的低税收、零税收产业,有的还需要予以财政补贴。   从后续投入看,近年来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改善,群众吃水难、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用电难等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但基础设施维护、基层公共服务设施运行、特殊贫困人口政策兜底等方面还需要持续投入。这些支出项目,有的需群众自己负担,有的运营企业可以解决,有的靠上级财政统筹安排,但很多项目还需县级财政配套资金。   中央明确要求,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要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通过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扶上马送一程。不过,要充分认识到,在“后扶贫时代”,原贫困县花钱的地方还很多,但“挣钱”的能力却不强。若要相关地区县级财政宽裕,既要围绕“节流”减负担,也要立足“开源”想办法。一方面,要在贫困县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维护运营、兜底政策等方面进一步建立完善多级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减轻县级财政压力;另一方面,要从优化县域产业格局、壮大县域实力等方面做文章,为县域经济强筋壮骨。   前不久召开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指出,东西部扶贫协作要立足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化区域合作,推进东部产业向西部梯度转移,实现产业互补、人员互动、技术互学、观念互通、作风互鉴,共同发展。这既是对当前脱贫攻坚工作的要求,也为贫困地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在脱贫之后的“过渡期”内,除了要继续落实“四不摘”之外,对原贫困地区还需在“四帮扶”上继续发力:   帮技术。贫困地区群众缺技术,产业更缺技术。因此,除了在劳动力技能培训上继续帮扶外,还可以将一些先进技术成果因地制宜引入贫困地区落地开花结果。一项技术成果落地转化,往往可以带动一个产业发展甚至催生整个产业集群,将为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超级能量”。   帮产业。随着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改善,昔日制约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区位劣势、交通短板已逐渐补上,同时自然资源、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优势也将日益凸显,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正逢其时。   帮理念。贫困地区经济欠发达,除了客观因素,很多时候是因为理念不先进。东部发达地区在产业政策、营商环境、经营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和先进理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个愿教,还得一个愿学,贫困地区的领导干部、企业家若能真正将先进经验、理念学透学实,营造出优质的产业环境,何愁投资不来,产业不兴?   帮人才。经济实力的提升,归根到底,还是要靠人才这个核心竞争力。因此,贫困地区要营造优质的引才、育才、留才环境,一方面要自己努力培养本土人才,让他们能够才尽其能、脱颖而出;另一方面,要引进外部人才,让他们能够才尽其用、建功立业。东部发达地区既要在挖走西部人才时“手下留情”,也要对优秀人才驰援西部时“高抬贵手”。

跨境电商加速打造外贸新格局

  由于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我国传统外贸受到了严重冲击。但与此同时,跨境电商却释放出了巨大发展潜力,显示出其对外贸创新发展的引领作用。近日,国务院决定新设46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加上已经批准的59个,全国将拥有105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已经覆盖了30个省区市,从而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发展格局。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以来我国外贸面临多年未有之严峻挑战。但与此同时,跨境电商释放出了巨大发展潜力。1月份至2月份,我国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额174亿元,同比增长36.7%。   “传统外贸受到疫情严重冲击,需要进一步发挥跨境电商独特优势,开展在线营销,实现在线交易,保订单、保市场、保份额,以新业态新模式助力外贸攻坚克难。”商务部部长助理任鸿斌表示。多位专家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跨境电商快速发展,充分显示了其对外贸创新发展的引领作用。   线上优势突出   跨境电商是互联网时代发展最为迅速的贸易方式,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减少中间环节,解决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为更多国家、企业、群体提供发展新机遇,这也体现了贸易的包容性发展。随着疫情在全球蔓延,传统线下渠道受阻,线上采购需求却不断增长,跨境电商优势得以发挥。   “疫情期间,跨境电商成为我国外贸发展的重要渠道,充分显示了跨境电商作为新业态对外贸创新发展的引领作用。”商务部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所长张莉表示。   对防疫物资等海内外消费者急需产品来说,跨境电商平台提供了快速便捷购买渠道,实现了高效快速的全球供需匹配。“疫情发生之初,面对国内防疫物资严重不足,无论国内跨境电商企业,还是外资跨境电商企业,纷纷在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响应,有力协助跨境电商市场主体及线下园区,全力保障口岸防疫物资通过跨境电商进境,满足了社会需求。”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主任沈玉良表示。   张莉认为,跨境电商企业近年来形成的集采渠道优势在进出口物资采购、端到端配送等方面得到了有力发挥,开创了防疫物资“全球集采——定点直送”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跨境电商提升了我国外贸的全球供应链集采能力。   “跨境电商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新模式,在疫情期间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国家进口研究中心主任魏浩表示,随着疫情在全球蔓延,国际市场需求明显萎缩,我国企业原有出口订单短期内被大量取消。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部分企业出口开始从线下转向线上,纷纷从事跨境电商出口,一方面通过跨境电商平台积极寻找新的企业客户;另一方面直接开展零售业务,有效开辟了新业务、新市场。   “跨境电商物流和海外仓成为了‘稳外贸’重要支撑。”张莉说,此次疫情对物流配送形成了直接挑战,我国跨境电商物流企业通过包机、海外仓存储发货等多种方式,保证了跨境电商货品及时送达。   综合试验区扩围   疫情发展并未影响我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再次扩围。4月7日,国务院决定新设46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加上已经批准的59个,全国将拥有105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已经覆盖了30个省区市,形成了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发展格局。   张莉表示,此次扩围一方面是支持各地的积极申报愿望,提升各地对跨境电商发展积极性;另一方面表明国家对跨境电商这一外贸新业态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这也进一步说明,此前的跨境电商试验取得了积极效果,可以更大范围复制推广和更宽领域开展创新。   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额达1862.1亿元,是2015年的5倍,年均增速为49.5%。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在外贸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同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是我国外贸企业转型升级主要平台,对于外贸企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沈玉良表示。   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已成为创新创业新高地。各综试区设立“创客小镇”“众创空间”等各类孵化基地、平台共37个,2019年新增跨境电商企业超6000家。截至目前,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企业品牌已经超过3000个,综试区企业已建设海外仓超过1200个。   魏浩表示,通过跨境电商的区域扩大效应和企业数量增加效应,弥补了疫情给传统贸易模式造成的不利冲击,成为推动我国对外贸易增长的新动能,有利于我国外贸稳定发展。   “建立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目的,在于鼓励更多地方推动跨境电商创新发展。”张莉认为,从这个角度看,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谈不上建多了,反而是多多益善。增设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就是要通过加强各综试区的体系建设、平台建设、特色建设,支持跨境电商综试区企业汇集境内境外流通要素,引导企业重新配置、整合、提升渠道资源,根据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规律和市场需求,从供应链、价值链和资源链上构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体系,形成各综试区规范发展、创新发展的局面,带动中国跨境电商持续创新,走向高质量发展,从而为全球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动能。   打通发展瓶颈   近年来,我国跨境电商规模快速扩大,成为贸易增长突出亮点。跨境电商发展推动了传统外贸企业“触网上线”,同时也促使国内电商平台开始通过投资并购、自建平台等方式拓展海外市场。...

清除健康码通行“堵点”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各省份推出了本地健康码,但由于标准不统一、数据不共享等原因,给人员跨地区流动带来了不便。随着复工复产持续推进,特别是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各地健康码可实现转换和互认,目前绝大部分地区已做到“一码通行”。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健康码互认中仍存在某些“堵点”和“断点”。   比如,个别地方在健康码互认方面存在一些不必要的“关卡”和限制。有的基层工作人员只认本地健康码,造成外地居民进入时无法“自证身份”。又如,“健康码”必须以真实数据为基础,主要依靠个人“打卡”申报,如果个别人刻意隐瞒或漏报迟报,就难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此外,近期出现的无症状感染者“持绿码被确诊”、健康码隐性变质等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健康码的信度与效度。   相关问题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绝不能因此阻碍了复工复产步伐,也不能对有关问题藏着掖着、自欺欺人。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和单位针对不同的问题,拿出不同的解决方案。   一是各地应在健康码互认工作中本着务实便民、化繁为简的思路,加强信息沟通共享和防控措施协调,避免基层管理中为规避风险片面“一刀切”“机械化”,造成“有码不认”“层层加码”等现象;切实增强全国一盘棋思维,提高行政效能和协同管理能力,在人员管控、健康码互认等方面真正做到政策统一、标准一致。   二是做好充分的制度设计和监管工作,确保持码人健康信息真实性。比如,对准备返岗的人员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其防控意识,促使其认真严肃对待健康码申报等工作,并对到岗人员细化健康管理方案。又如,可完善有关政策法规,对于不如实填报个人信息、造成较大影响的行为人,予以严厉惩戒处罚。   三是高度重视并及时排查无症状感染者,做好有关信息跟踪。督促相关技术平台完善功能,强化对相关人员行动轨迹、定位等信息的搜集汇总,精细化甄别实时风险。同时,有关部门要完善应急方案,堵住可能导致疫情反弹的漏洞。   四是切实保护好健康码后台数据安全。除了要求相关应用开发者严格遵守《网络安全法》,有关部门还应尽快出台疫情期间数据管理办法,既保证抗疫需要,又做到数据安全。   随着各地加快复工复产步伐,有必要在精准防控前提下加速推动人员安全有序返岗。对于健康码运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关部门须高度重视,尽快组织和协调相关技术力量予以解决。各地各部门还要着力破除不必要的壁垒和障碍,确保百姓顺利、放心地使用健康码,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秩序恢复各项工作。

重点城市垃圾分类覆盖率近70%

  国家聚焦市场环境、生产生活环境等部署开展了一系列爱国卫生专项行动。通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有效改善了环境卫生状况。截至2019年底,46个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居民小区覆盖率已接近70%。截至4月10日,全国医疗废物日处置能力为6074吨/天,比疫情前提高了23.9%。目前,全国共有11+5个城市和地区正在按计划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试点——   4月12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工作情况。   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持续提高   全国爱卫办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司长毛群安介绍,今年爱国卫生月突出传染病防控,针对疫情防控不同阶段的要求,国家聚焦市场环境、生产生活环境等部署开展了一系列爱国卫生专项行动。通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有效改善了环境卫生状况,为疫情防控奠定了良好基础。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刘李峰表示,截至2019年底,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等46个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居民小区覆盖率已接近70%,其他地级以上城市也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广东、浙江、陕西等省都按规划统筹推进。   刘李峰介绍,疫情对生活垃圾分类推进造成一定影响,但上海、广州、厦门、杭州、宁波、苏州等一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启动早,群众基础好,很多小区居民在疫情期间没有现场引导情况下,仍然能够自觉、定点分类投放垃圾。   医疗废物基本实现日产日清   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副司长周志强表示,目前,全国医疗废物、医疗污水的处理处置平稳有序,没有发现因疫情防控影响环境安全的情况。医疗废物“应收尽收、应处尽处”,基本实现“日产日清”。截至2020年4月10日,全国医疗废物处置能力为6074吨/天,相比疫情前的4902.8吨/天提高了23.9%。4月10日,全国共收集医疗废物3701.8吨,其中涉疫情医疗废物262.6吨,占7.1%。当日全国集中处置医疗废物3692.3吨,平均负荷率为60.8%,涉疫情医疗废物得到全部及时转运处置。自2020年1月20日以来,全国累计处置医疗废物25.2万吨。   周志强指出,随着武汉市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好转,武汉市医疗废物的产生量已经从高峰的247吨/天下降到117吨/天,全国接收医疗污水的2029座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平稳,均严格落实了消毒措施。下一步,将继续紧盯全国,尤其是湖北、武汉和疫情境外输入高风险地区的医疗废物处置和医疗污水处理,做到监管服务全覆盖、收集处理处置全落实。   “无废城市”试点正按计划推进   谈及国家正在开展的“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周志强介绍,目前,全国共有11+5个城市和地区正在按计划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浙江省、吉林省政府已决定在全省开展“无废城市”。下一步,将重点从“加强塑料污染治理”“落实垃圾分类”等方面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据悉,“无废城市”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则是“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   周志强表示,下一步将从几方面重点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一是通过发布绿色生活方式指南,制定无废商圈、无废饭店、无废公园、无废景区、无废学校、无废机关等创建标准,引导公众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二是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限制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推广使用可循环利用物品,扩大可降解塑料产品的应用范围。三是全面推进快递包装绿色治理,推动同城快递环境友好型包装材料全面运用。四是率先落实垃圾分类要求,推动资源化利用。   100多亿元支持厕所革命   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副司长何斌介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仅是简单改善居住环境,对促进卫生健康、助力疫情防控也有积极作用。农业农村部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要点明确了21个部门11个方面50项举措。通过逐省视频连线,调度情况、了解进展、明确要求,指导各地积极推进复工复产。   据介绍,今年中央财政拿出100多亿元,支持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整县推进,并对去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的地方给予激励支持。通过媒体发布乡村环境整治、农村厕所管护等工作指引,指导各地积极稳妥推进整治。开展农村改厕线上技术服务,专家在线解决改厕难题。还组织编制农村户厕改造相关国家标准,目前也进入了审查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