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test

疫情未改中国经济稳健发展格局

  4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是大局,必须确保疫情不反弹,稳住经济基本盘,兜住民生底线。要在稳的基础上积极进取,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全面推进复工复产达产,恢复正常经济社会秩序,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今年一季度极不寻常,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不过,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和袭扰,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影响是暂时的、短暂的、可控的,不会撼动国民经济保持健康平稳运行的雄厚基础。我们有信心、有能力、也有条件稳住中国经济基本盘,并在稳的基础上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   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尽管一季度我国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放缓,但我国经济总量规模庞大的优势仍然充分体现。例如,一季度工业增加值接近6.5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7.8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8.4万亿元,粮食生产形势较好,农产品供给基本稳定。而且,尽管许多企业处于停工停产的状态,但面对口罩等疫情防控重点物资阶段性供给短缺的局面,央企、国企、民企等一大批企业迅速复工复产、转产扩产,供应链优势加速释放,有力地促进了防护物资生产能力的迅速扩张,在短时间内满足了快速攀升的应急需求,显示出我国经济具有强大的供给能力、适应能力和修复能力。   其次,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顽强拼搏,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经济社会运行逐步趋于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经济运行也会走得更加稳健。我们看到,进入2月中下旬以来,在全国各地区,一批批重大项目集中签约、开工,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纷纷开工上马、稳步推进。目前,复工复产正在逐步接近或达到正常水平,应对疫情还推动了许多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从按下“暂停键”,到井然有序地迅速复工复产,既是综合国力实力优势的彰显,也是经济发展强劲韧性的充分体现。   从更长远的角度看,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总量规模持续扩大,经济发展综合竞争优势不断显现,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并不会因为疫情而发生改变。这些年来,我国经济不断攀登着新高度,GDP总量接近100万亿元,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美元大关。经济总量的持续扩大,意味着综合竞争优势在增强,也意味着抵御短期冲击、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在经济总量持续扩张的同时,经济结构调整升级步伐不断加快,第一、二、三产业加速迈向了高质量发展。此外,我国社会事业稳步发展,民生福祉持续增进,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进一步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条件更加成熟。   当前,疫情正在全球蔓延肆虐,世界经济前景堪忧;国内受疫情影响,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任务艰巨繁重。因此,我们必须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大“六稳”工作力度,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کرتارپور گوردوار کے گنبد تیز ہواؤں سے، اُڑ کر دور جاگرے، سکھوں کا شدید غم و غصہ، گنبدوں کی مرمت کر دی گئی ہے

کرتارپور گوردوار کے گنبد تیز ہواؤں کی تاب نہ لاسکے، اُڑ کر دور جاگرے، سکھوں کا شدید غم و غصہ...

经济日报:“两点论”看经济 “两分法”想办法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同比下降6.8%。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带来的冲击由此可见一斑,不能等闲视之。不过,此时更加值得关注的是,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顽强拼搏,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经济社会运行逐步趋于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尽管经济增速下来了,但是整个产业体系扛住了冲击,14亿人的基本民生得到了强有力的保障。   看待当前经济形势,既要目光犀利,聚焦突出矛盾,认清问题的严峻性;还要眼光深邃,透过现象看本质,冷静分析挑战和机遇、压力和动力、当前和长远。一言以蔽之,就是要运用“两点论”看经济、“两分法”想办法。   就近期而言,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比较明显,企业订单减少,需求受到抑制。就业形势虽总体平稳,但潜在压力明显加大。尤其是疫情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蔓延,跨境投资、货物贸易和人员往来大幅减少。无论我国还是国际社会,都不得不为此付出短期经济代价。对此,我们要有充分思想准备。   从中长期看,疫情冲击导致经济增速下滑,是突如其来的暂时现象,对整个产业体系并没有产生破坏性影响。眼下,第二产业增速下滑明显,但产业升级态势并未阻断。数据显示,3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8.9%,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9.9%。工业机器人和发电机组产量分别增长12.9%和20.0%。中国生产能力大、产业配套强的优势依然还在,这是确保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重要基础和强大支撑。   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报告,预计全球经济今年增长-3%,增速较上年下降5.9个百分点;预计中国今年经济增长1.2%,增速较上年下降4.9个百分点。如果在正常年份,这个数字确实让人感到有些担心。但若考虑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2021年世界经济增速的预期为5.8%,而对2021年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期高达9.2%,就可发现,中国经济蕴含强大的内在潜力和回补韧性。只要在统筹国内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全力加强疫情防控国际合作,推动世界经济尽早回到正常发展轨道,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的趋势就一定会得以延续。   透过一季度主要经济数据,我们更应感悟的绝不仅仅是数据本身,而是如何顺应矛盾对立统一规律,找出环环相扣一揽子解决突出难题的方法与路径,是立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对未来与全局的系统谋划。立足国内、着眼全球,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一定要善用“两分法”。   就国内而言,受疫情影响,我国经济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企业发展。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8.4%。其中,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下降更大,分别为14.5%和11.3%。千方百计做好企业帮扶工作尤为重要,重点是在税收、成本、资金等各个方面,加大对中小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我们必须明白,只有稳住企业,才能稳定就业;只有企业渡过眼前难关,才能确保我国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完整;只有市场主体稳定,经济运行和社会大局才能稳定。坚持底线思维、问题导向,硬功夫和真功夫就要用在这里。   就国际而言,当前国际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我国防范疫情输入压力不断加大,复工复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有鉴于此,一方面,我们要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粮食、能源、生物和经济安全;另一方面,还要着眼于全球防疫抗疫形势的新特点、新变化,主动出击、从容应对,突出抓好疫情防控领域的国际合作,积极推动世界经济尽早步入常态化发展轨道,为我国持续推进复工复产和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