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ar: 2020

为什么“三块地”改革不改不行?

我国长期实行城乡二元土地制度,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要入市交易,必须通过政府征收,变更为国有土地。这种制度虽在保护农民权益、保护耕地中发挥了作用,但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从2015年开始,我国开展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三项改革试点,以激发农村土地要素活力。   今年1月份,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正式实施。回望这部法律修订和实施过程,“三块地”改革从试点、延期、扩围到上升为法律的探索实践,值得关注。   中央农办副主任韩俊介绍,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三项改革试点,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统称为“三块地”改革。肇始于2015年的“三块地”改革,经过两次延期,于2019年底结束试点,相关经验已经过修法得以固化。   为什么要进行“三块地”改革?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党支部书记高德敏深有体会。战旗村当年办企业失败后留下的六七十亩地闲在那儿,无法耕种,不能出售,村民看着心疼。郫都区“三块地”试点启动后,战旗村把土地修整后重新入市,搞农耕体验园,使荒地变成了宝地。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守英认为,改革前,村集体的经营性建设用地要入市交易,必须通过政府征收,变更为国有土地。我国长期实行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形成了不同的土地经营体系和利益分配格局,“城乡建设用地价格上的巨大差异,源头也在这里。”刘守英说。   这种二元土地制度虽在保护农民权益、保护耕地中发挥了作用,但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例如,1998年修订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农地转为建设用地,必须实行征地;建设需要用地,必须使用国有土地。这一规定规范了建设用地市场,但没有给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留下通道。由于建设用地指标管制,引发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多。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涉及的主体与利益关系十分复杂,必须审慎稳妥推进。2014年底,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部署在全国33个县开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试点启动后,自然资源部法规司司长魏莉华深入试点地区调研。她说,每到一地都要强调中央政策要求,防止走偏试歪。改革试点改什么、试什么,不是大破大立,更不是推倒重来,而是稳中求进,重点解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不相匹配的问题。   在浙江德清莫干山造型古朴别致的醉清风度假酒店,经济日报记者见到了第一份《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体土地使用证》的主人赵建龙。2013年,他花100多万元买下一幢旧厂房,准备建民宿酒店。但买下后,项目却“卡壳”了。这是由于旧厂房属于工业用地,要变为商业用地,必须先征收为国有土地再拍卖,手续烦琐,实施起来有难度。2015年,德清敲响了全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第一槌”,赵建龙以总价307万元拍下该地块,一块废地重又迎来生机。   自然资源部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33个试点县(市、区)已按新办法实施征地1275宗、18万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已入市地块1万余宗,面积9万余亩,总价款约257亿元,收取调节金28.6亿元,办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抵押贷款228宗、38.6亿元;腾退零星、闲置宅基地约14万户、8.4万亩,办理农房抵押贷款5.8万宗、111亿元。至此,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利修法的政策性成果。2019年1月份,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将试点延期至2019年年底,同时紧锣密鼓地开展修订相关法律的程序。(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乔金亮)

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了不起!

  2019年,我国人均GDP预计将迈上1万美元的台阶。作为一个近14亿人口的大国,取得这一成就来之不易,充分彰显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与巨大潜力。同时,这也意味着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进一步扩大,有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中国经济走向内需拉动型增长模式,增强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   本月,国家统计局将正式公布2019年国民经济运行成绩单。全年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将接近100万亿元,人均GDP将迈上1万美元的台阶。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对于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意味着什么?这是一个怎样了不起的成就?   彰显更强大综合国力   “这一经济规模的提升,不仅意味着人民收入增加、生活更加殷实,更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进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说,根据世界银行2018年数据,目前人均GDP在1万美元以上的国家,人口总规模约16亿人。随着我国作为一个近14亿人口的大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全球就有30亿人进入这个行列,这无疑将对全球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照世界银行中等收入标准(人均收入3996美元至12375美元),全球人均收入从3996美元到1万美元用了54年。其中,韩国用了13年,新加坡用了15年,巴西用了40年,而中国只用了12年。”北京师范大学统计学院教授李昕说,我国人口基数明显高于其他中等收入国家,能在经济底子薄、内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在更短时间内实现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并实现更具包容性的经济增长(减贫),确实来之不易。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说,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人均GDP只有几十美元。1978年,人均GDP只有156美元,直至2001年才站上1000美元关口。而从1000美元到1万美元只用了18年时间,这足以说明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与巨大潜力。   “尽管我国人均GDP在全球范围内仍属于‘中等生’,但作为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显然彰显了我国强大的综合国力。”李佐军说。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说,我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后,距离世界银行划定的高收入国家行列又前进了一步,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无论是GDP总量规模还是人均GDP,背后都代表着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和社会财富的增加,也意味着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徐洪才说,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国内改革发展任务繁重的背景下,人均GDP实现稳步增长,是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佐证。人均GDP的稳步增长,将进一步提振顶住经济下行压力的信心。   发展内生动力增强   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此前主办的首届中国宏观经济年会上,有专家指出,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代表着整个社会结构面临重大转型。那么,这一历史性的突破又将如何影响中国经济?   “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意味着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进一步扩大。”李昕说,按照世界银行标准,无论以汇率还是购买力平价理论来测算,我国都是世界上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最大的国家。这不仅对促进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所必需的。   李昕分析说,中等收入群体壮大,是推动中国经济走向内需拉动型增长模式的主要力量;有利于促进高质量产品和服务进口,使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市场;有利于扩大我国消费市场的世界影响,增强中国经济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提高经济韧性。   国家统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盛来运在参加经济日报举办的“2020中国经济趋势年会”时表示,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以后,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将继续扩大,消费升级趋势也会进一步加快。   李佐军表示,随着我国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经济发展的回旋空间加大,增长的韧性也会进一步增强。特别是相同增速代表的增量规模更大,宏观调控的空间更灵活,投资和消费也会进一步增长,进而带动经济持续增长。   在徐洪才看来,中国经济发展潜力大、韧性强、回旋余地大,其内在重要支撑是近14亿人口。这一庞大群体本身有着巨大消费需求,随着人均GDP增长,将进一步把潜在的消费需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增长。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突出问题是需求不足。如何把‘蛰伏’的经济潜能释放出来,是经济工作的重要课题。”徐洪才说,2019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突破40万亿元,有望成为世界第一大消费市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进一步上升。随着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不仅消费规模将继续扩张,消费升级态势也越来越明显。   徐洪才说,当前我国供给侧的能力仍有待提升,供给结构仍有待优化,产品和服务质量还不能完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随着人均GDP再上新台阶,多层次、多样性的消费需求空间进一步打开,人们对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将持续增加,对文化、旅游、信息、健康、养老、体育、娱乐消费的需求也将稳步增长。这些需求将为商家和企业投资提供方向和指引,最终形成带动新产业发展,培育新增长点,实现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在更高层次上形成新的动态平衡。从这个角度说,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增强了。   警惕“中等收入陷阱”...

2019年我国外贸量质齐升 民企首次成为第一大外贸主体

  在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情况下,2019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实现了量的稳定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2019年,我国仍有望继续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值得关注的是,2019年民营企业首次超过外商投资企业,成为我国第一大外贸主体。从贸易结构看,我国外贸进出口产业链正不断向附加值更高的两端延伸,表明我国进出口贸易正迈上高质量发展新台阶——   刚刚过去的2019年,我国有望继续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   海关总署1月1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1.54万亿元,比2018年增长3.4%。其中,出口17.23万亿元,增长5%;进口14.31万亿元,增长1.6%;贸易顺差2.92万亿元,扩大25.4%。   “在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情况下,2019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实现了量的稳定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海关总署副署长邹志武表示,预计2020年我国外贸有望继续保持总体平稳增长态势,高质量发展将迈上新台阶。   三因素助力外贸逆势增长   “从初步分析看,2019年我国仍有望继续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邹志武说,如按美元计价,我国进出口总值会略有下降,但出口仍呈现0.5%的正增长。按照世界贸易组织(WTO)前10个月的数据,我国出口在全球十大贸易国中表现最好。   首先,国内经济稳定表现为外贸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前11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加了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2%,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增速明显领先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   邹志武表示,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党的坚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雄厚物质技术基础,以及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是我国外贸能够稳定增长的主要原因。   其次,我国经济拥有强大的韧性、潜力和回旋空间,这种韧性在外贸领域同样具备。目前,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拥有完备的工业体系,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位居世界首位,完善的工业门类和制造业基础为外贸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去年我国有实际进出口活动的外贸企业达到了49.9万家。尤其是生产经营更加灵活的民营企业,释放出更强的外贸发展活力。”邹志武举例说,2019年我国民营企业首次超过外资企业成为最大外贸主体,出口占比更是超过50%。   此外,贸易多元化成效显著,我国贸易伙伴已遍布全球、多点开花。据统计,2019年我国在对欧盟、东盟等主要贸易伙伴贸易较快增长的同时,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以及非洲、拉丁美洲等新兴经济市场进出口分别增长了10.8%、6.8%和8%。   再次,稳外贸政策效应持续释放。2018年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稳外贸、稳外资政策措施,出台了规模空前的减税降费政策,有效降低了企业负担。   民企首次成为第一大外贸主体   进出口规模逐季攀升、贸易多元化成效显著、贸易方式结构进一步优化……梳理2019年我国外贸发展的诸多特点,民企首次成为我国第一大外贸主体,无疑是亮点之一。   据海关统计,2019年民营企业进出口13.48万亿元,增长11.4%,占我国外贸总值的42.7%,比2018年提升3.1个百分点。同期,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2.57万亿元,占我国外贸总值的39.9%。民营企业首次超过外商投资企业,成为我国第一大外贸主体。   民企活力显著提升,拉动全年外贸增长4.5个百分点。据统计,2019年我国有进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达到40.6万家,这一数据较上年增加了8.7%。“当前,我国民营企业数量显著增长,反映了国内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是我国外贸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的重要表现。”邹志武说。   民企对新兴市场开拓力度不断增强。2019年民营企业对各个主要市场出口均呈现增长态势。在保持传统市场优势的同时,对东盟、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出口分别增长了25.6%、11.4%、15.6%,均高于全国对上述地区的出口增速。   “针对民企当中中小微企业占比高,在资金周转、纳税、融资等方面存在一定压力的现实情况,我们推出了关税保证保险改革,把商业保险机制引用到支付税款上,这项改革受益最大的、参与最多的是民营企业。”邹志武说,改革有效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帮助企业及时办结通关手续,通关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   邹志武透露,海关下一步准备研究出台专门针对民营外贸企业关注问题的具体措施,研究更加具体、更有针对性、更惠及企业的支持措施,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营商环境。   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台阶...

开启中缅关系新时代

  应缅甸联邦共和国总统温敏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1月17日至18日对缅甸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习近平主席今年首次出访,又恰逢中缅建交70周年,具有重大意义。多位专家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里程碑式的访问必将进一步弘扬中缅“胞波”情谊,推动构建中缅命运共同体,开启中缅关系新时代。   “胞波”情谊历久弥新   缅甸是中国友好邻邦,中缅两国地理相邻、文化相通、民族相融,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相处,互称“胞波”。建交70年来,中缅关系在互尊、互信、互助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树立了大小国家间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的典范。   根据目前中缅双方达成的安排,习近平主席此访将达成多项重要成果。1月12日,中国驻缅甸大使陈海在接受中国媒体联合采访时表示,习近平主席将同缅方领导人共同出席双边交流合作文件交换仪式,届时双方有望达成数十项合作文件,覆盖政治、经济、人文、民生、地方合作等诸多领域,展示双方传承传统“胞波”情谊、构建中缅命运共同体的共同意志。   云南大学副校长、缅甸研究院院长李晨阳表示,习近平主席这次访问缅甸是一次划时代的访问,对中缅关系的发展具有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重大特殊意义,将极大地推动中缅关系全面提质升级。   缅甸问题专家宋清润谈到,缅甸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最早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之一,也是上世纪60年代首个通过友好协商同中国解决边境问题的国家,为中国与周边国家友好和平解决边境问题树立了典范。   深化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合作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得到了缅甸的积极响应和参与。中缅经济走廊及大项目合作带动了缅方沿线就业和经济发展,极大提升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中缅两国将以习近平主席访缅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两国发展战略对接,签署系列合作文件,推动重大合作项目取得积极进展。下一步,我们将在落实两国领导人重要共识上下功夫,推动中缅共建‘一带一路’和中缅经济走廊从‘大写意’向‘工笔画’转变。”陈海说,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和中缅经济走廊必将成为造福两国人民的和平之路和发展之路。   宋清润表示,此次访问期间,中缅双方将磋商重大合作方向,两国有望落实更多重大项目、实现更多政策对接。目前,中缅经济走廊这一大的框架已经基本完善,具体的合作项目也在推进中,例如中缅铁路、公路、工业园区建设等,规模较小的投资项目也有很多。“中缅是近邻,各方面的合作有天然的优势,双方的合作互补性很强。”宋清润说。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翟崑谈到,“一带一路”是目前双方合作的重点。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两国目前合作比较好,内容和项目很多,但相比其他东南亚国家,中缅“一带一路”五通合作还有不小差距,发展潜力巨大。除了铁路建设、电力项目等,两国在海洋经济合作、数字经济合作方面也有很大潜力,值得挖掘。   夯实两国友好的民意基础   习近平主席此次访缅,将与缅方主要领导人共同出席中缅建交7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暨中缅文化旅游年启动仪式等活动,这将加强两国社会人文领域交流合作,增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与友谊,开启两国世代友好往来新篇章。   近年来,缅甸采取一系列措施,吸引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人士到缅甸投资兴业和参访旅游。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9年,中缅两国政府互办文化活动,每年派出文化互访团组接近50个。中缅两国教育交流密切,每年都有缅甸学生获得中国奖学金赴华留学,两国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院校等也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陈海表示,2020年是中缅文化旅游年,通过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两国将进一步加强教育、文化、旅游等社会人文领域交流与合作,增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与友谊。“中缅山水相连、人文相亲,有着相似的历史境遇、相同的梦想追求。面向未来,我们应该把握大势、顺应潮流,努力把两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周明阳)

让农民工告别“忧酬烦薪

  王 威作(新华社发)   临近春节,农民工工资支付问题备受关注。经过多方努力和多年治理,欠薪高发、多发的态势得到明显遏制。这主要得益于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根治举措,包括建立黑名单制度、加强对治理欠薪的考核力度、工资保证金、实行工程款和人工费分账管理、实名制管理等。   下一步,人社部将进一步督促各地区落实属地监管责任,持续开展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年度考核,落实目标责任制,纳入对所属部门和下级政府的考核和监督内容——   临近春节,农民工工资支付问题备受关注。眼下,各地各部门正深入开展根治欠薪冬季攻坚行动,畅通投诉渠道,及时化解隐患,加大打击力度,确保存量欠薪案件春节前全部清零,保障春节前农民工都能拿到工资返乡过节。   记者近日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获悉,截至2019年11月底,人社部门共查处工资类违法案件5.1万件,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为73.5万名劳动者追偿被拖欠工资等待遇67.9亿元,根治欠薪取得阶段性成效。   欠薪高发多发态势得到遏制   年末岁尾,是建筑行业工资结算高峰,也是欠薪案件高发期。记者从地方人社系统获悉,近期,多地公布治欠成绩单,部署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   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1月份至11月份,浙江省立案办结各类欠薪案件401件,为6098名劳动者追偿工资5950.7万元,同比分别下降71.9%、61.5%和67.3%。2019年前11个月,上海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共查处企业欠薪案件4417件。2019年前10个月,甘肃省各级人社部门共发现涉及农民工欠薪案件753起,为3974名农民工追回工资4017.82万元。   “近些年特别是2016年以来,各级政府在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根治举措,包括建立黑名单制度、加强对治理欠薪的考核力度、工资保证金、实行工程款和人工费分账管理、实名制管理等,治理欠薪取得明显成效。”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企业薪酬研究室主任刘军胜说。   经过多方努力和多年治理,欠薪高发、多发的态势得到明显遏制。据人社部统计,全国劳动监察部门查处的欠薪案件数、拖欠农民工工资总额及涉及人数3项指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近年降幅都在30%以上。   目前,全国有逾2.88亿农民工。解决拖欠工资问题,事关广大农民工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公平正义与社会和谐稳定。为此,2019年11月初,国务院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出通知,决定从2019年11月15日至2020年春节前,在全国组织开展根治欠薪冬季攻坚行动,坚决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   “我们20余万元的工资有着落了!”2019年12月16日,冯建某等10位民工在江西省遂川县劳动监察局投诉,他们在某施工企业做木工,尚有20余万元工程款未结清。通过工作人员协调,当日下午业主王某承诺,当月底支付完拖欠工资。为避免年底“讨薪难”,遂川县开展根治欠薪冬季攻坚行动与治欠保支检查督查工作,对各类在建项目及已竣工但仍存在欠薪的工程项目开展检查督查。   欠薪问题仍需治本   尽管治欠效果明显,但农民工欠薪问题未根本解决。业内专家表示,近年来建筑市场秩序不规范导致工程建设领域欠薪问题仍较突出。此外,东部一些地区制造业和服务业拖欠工资的现象也有所增加。   刘军胜表示,目前治理农民工欠薪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建设项目资金不到位,不仅一些社会投资项目,而且一些政府投资项目也存在拖欠工程款的现象,导致拖欠农民工工资和拖欠工程款相互交织;建筑市场秩序不规范,违法分包、层层转包、挂靠承包等违法行为,导致拖欠农民工工资时有发生;施工单位劳动用工管理不规范,加剧了处于利益末端的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   人社部劳动保障监察局有关负责人指出,当前,根治欠薪目标仍面临多方面挑战。比如,形成欠薪的深层次矛盾短期内还无法彻底化解,欠薪问题源头治理难度大。同时,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规定的保障工资支付制度真正落地还需要时间,也还需要建立健全解决欠薪的保障性兜底措施。由于大量欠薪线索反映的欠薪案件时间跨度长,有的涉案施工企业、建设单位主体不复存在,监察执法无法调查取证,基层执法效能尚不能满足根治欠薪需要。   用硬招让“无欠薪”常态化   记者了解到,随着春节临近,各地正在按照冬季攻坚行动第二阶段部署开展执法检查。各地将重点聚焦工程建设领域,特别是把政府投资和国有企业项目作为重中之重,严盯死防、限时办结,对欠薪零容忍。   近期,青海省召开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视频会议,加大对重点行业、企业的欠薪问题和欠薪隐患排查力度,提出“所有欠薪案件春节前结案、政府投资工程项目无拖欠”的目标;上海采取“组合拳”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企业拉入“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布,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案件,加大对恶意欠薪威慑力,确保在本市务工的农民工按时足额拿到工资;安徽省通过进一步落实工资支付保障制度,进一步推进工资支付信息系统建设,进一步加大对欠薪违法行为打击力度,全力以赴做好2020年春节前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

山东日照:变问题清单为服务清单

  “以前,一单业务需要往返5个科室,现在1个工作人员就搞得定。”刚刚完成出口货物查验的山东日照外轮代理有限公司的孙晓鹏说。   在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日照市聚焦事关群众利益、制约经济发展的难题,将“问题清单”变为“服务清单”,着力让主题教育的成效体现在为民服务的点滴之中。   日照市在主题教育中敢于向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亮剑”,通过深查细纠,发现市级部门单位问题1800余条,领导干部个人问题3200余条。同时,该市把电视问政作为查找问题、推动整改的有力抓手,专门举办了一期以“生态立市”为主题的电视问政,被问政单位高度重视,按照现场的承诺,连夜召开会议逐项部署研究。   通过征求意见、座谈走访等方式,该市各级各部门敞开大门查不足,收集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梳理即知即改问题清单172项,并开展信访积案、农村三资、学前教育等“六项行动”,10年以上积案全部化解,5年以上化解72%。   针对学前儿童“入公办园难、入民办园贵”的问题,该市规划新建、改扩建普惠性幼儿园76所。聚焦群众看病不方便问题,该市投资5000万元建设健康信息平台,发放14.94万张电子健康卡,实现往返医院次数减少、重复排队次数减少、门诊候诊时间减少、平均住院日减少“四个减少”。(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金虎 通讯员 蒋月阳)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取得关键进展

  当前中小银行机构的风险情况如何?接下来如何采取分类措施化解风险?车险综合改革目前进展怎样?在13日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对这些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据介绍,2019年银保监会坚决治理市场乱象,妥善处置重点风险,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   1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了2019年银行保险业运行、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化解风险情况。   罚没银行保险机构14.5亿元   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介绍,2019年银保监会持续加强金融监管,坚决治理市场乱象,妥善处置重点风险,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了关键进展。全年处置不良贷款约2万亿元,商业银行逾期90天以上贷款全部纳入不良资产管理;稳妥处置化解企业债务风险,实施市场化债转股1.4万亿元;继续拆解高风险影子银行,影子银行和交叉金融风险持续收敛;有效治理网络借贷风险,2019年末全国实际运营网贷机构248家,较年初下降76%;有序处置问题金融机构,会同人民银行依法接管包商银行,稳妥推进恒丰银行、锦州银行改革重组和风险化解;坚决抑制房地产金融化泡沫化,严厉查处银行保险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房地产贷款增速同比下降3.3个百分点。   经过持续整治金融市场乱象,一批重大非法集资案件得到查处。同时,2019年全年处罚银行保险机构2849家次,处罚责任人员3496人次,罚没金额合计14.5亿元。   黄洪表示,新的一年,银保监会的重点工作包括稳妥处置高风险机构、继续拆解影子银行、加强资产质量监管、坚决落实“房住不炒”要求、查处违法违规搭建的金融集团、深入推进网络借贷专项整治、继续努力配合地方政府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重组、有效防范化解外部冲击风险、进一步弥补监管短板等9个方面。   针对个别中小机构风险较高的情况,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兼办公厅主任、新闻发言人肖远企回应称:“银保监会对这些机构进行排查,采取名单制管理,千方百计化解风险。另外,对于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除了常规手段外也要采取主动出击等措施。”肖远企表示,对于中小机构的风险,今年同样会采取综合手段,但是根据每家机构的不同情况,采取分类措施进行化解。   银行业新增贷款17万亿元   当前经济增速下行压力有所加大,有部分企业出现了经营困难。银行业、保险业在支持实体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在回答经济日报记者提问时,银保监会副主席祝树民说,银保监会主动推动银行保险机构持续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全面做好“六稳”工作。2019年,银行业新增人民币贷款17万亿元,同比多增1.1万亿元。保险业为全社会提供保险金额约6470万亿元,赔付和给付支出1.29万亿元。   据介绍,截至2019年末,银行业的制造业贷款较年初增加7800亿元,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超过10万亿元。推动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全国已设立银行科技支行、科技金融专营机构等超过750家。全国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突破4.1万亿元,较2019年初增长24%。此外,对区域协调发展和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提供有力金融支持。截至2019年末,银行业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余额29.2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8万亿元。推动保险机构发起设立各类投资计划,目前支持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资金规模分别超过6000亿元和2500亿元。   祝树民介绍,为切实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银保监会持续规范涉企收费,鼓励银行对普惠金融单列信贷规模、实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优惠,加大续贷支持、提高信用贷款占比等。截至2019年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1.6万亿元,同比增长25%,有贷款余额户数2100多万户,较年初增加380万户,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较2018年平均水平下降0.64个百分点。同时,对部分暂时遇到困难的民营企业,通过设立债委会、开展债转股等多种方式,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目前全国共成立债委会大概1.9万家,民营属性为主的企业约1.4万家。   在保险业方面,银保监会继续推动商业养老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发展。2019年1月至9月,养老年金保险、商业健康保险保费分别为415亿元和5677亿元。联合农业农村部加大对生猪产业支持力度,深化保险资金支农支小融资试点。2019年1月至11月,农业保险为1.78亿户次参保农户提供风险保障3.5万亿元,为4400万户次农户支付赔款525亿元。   车险综合改革将适时推出   消费者保护是监管机构关注的重点工作之一。“2019年,监管直接接收办理银行业、保险业消费者投诉事项3.13万件,同比增长69%。”银保监会首席会计师马学平在发布会上说,“从5元运费险投诉到8100万元的理财投诉,从手机碎屏险到巨额财产险,我们都认真处理,及时回复消费者。”   马学平表示:“2019年,银保监会开展了收费、信贷业务、代销业务、理财业务、销售合规、理赔时效、客户信息真实性等与消费者权益息息相关的现场检查,将消费者保护监管延伸至银行保险经营的全流程。扩大消保惠及对象的覆盖面,同时根据早预警、早识别、早处置原则,针对检查和投诉督查中发现的消保苗头隐患,约谈各类机构63家,对于金融集团,要求在集团层面建立健全消保体制机制,提升重点金融集团的消保管理水平。”   据介绍,通过开展侵害消费者权益乱象整治、漠视群众利益专项治理和现场检查以及投诉督查工作,银保监会全年督促银行保险机构真金白银地清退、赔付消费者40.92亿元。   针对消费者投诉较多的车险问题,黄洪回应说:“近年来,银保监会在车险监管方面加大了力度,也取得了积极成效,但由于长期以来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高定价、高手续费、粗放经营、无序竞争、数据失真的问题仍然存在。”   黄洪表示,加快车险改革已经是摆在银保监会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下一步改革,将把握好改革总体要求,采取交强险与商业改革相结合,条款与汇率改革相结合,保障与服务改革相结合,市场和监管改革相结合,综合施策、协同推进。   据透露,目前银保监会正在制定车险综合改革的具体方案,将在今年适当的时机正式实施。(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陆...